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xiè) 典质 蹒(pán)跚 举著提笔
B.簌(sù)簌 赋闲 颓(tuí)唐 触目伤怀
C.踌(chòu)躇 狼籍 奔(bēn)丧 敬而远之
D.栅(shān)栏 琐屑 惦(diàn)记 情郁于中
2.下列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家拖地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真是祸不单行啊。
B.他专注于手机,没看台阶,结果不能自已地滚下去。
C.大学生放假后赋闲在家,如果能做点事情就好了。
D.我回到老家看着杂草丛生,触目伤怀,默默流了泪。
3.你能发现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吗?( )
A.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B.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C.“不行!”小李不服气地说,“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大学放暑假回家了,赋闲的时候,给邻居家孩子辅导作业。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竟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爸爸喜欢旅游,只要有时间,他就背起包,东奔西走。
D.春晚相声《妙言趣语》中,岳云鹏精彩绝伦的表演让大家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生怕孩子在路上被小石子硌了脚。
②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做父母的应当让孩子保持个体的独立。
③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疼着宠着自是无话可说。
④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
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没有历练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A.②①④③⑤ 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③④①
6.课文《背影》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原因是过度看手机造成的。
8.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9.《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10.下列关于《背影》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背影”为题,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及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了“背影”这一特殊的意象上。
B.本文开篇指出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但二,三段写的却是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二,三段可以删去。
C.本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如“聪明过分”“太聪明”等表达的是对当时自己的不理解父亲的追悔。
D.本文中多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1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版有诗文集 ,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
二、阅读理解
类文赏练,阅读《距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距 离
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
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12.通读全文,另选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写一个题目。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继父交往中的几件事情。
15.文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平常,实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请品析下面的几个句子。
①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②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③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16.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17.文中的“继父”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极其相似。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相同点。
阅读
快递里的父子深情
艾科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听闻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
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⑦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
18.“我”与父亲围绕快递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对方情感态度也随之变化,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选项 事情 情感变化
A 起初我邮寄物品给家人 守旧变得害怕(父亲)
B 周末我寄一些东西给家人 很开心后拒绝(父亲)
C 后来我常给家里寄东西 先训斥再关心(父亲)
D 父亲寄来了亲手做的布鞋 再度潸然泪下(我)
19.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甚至还给我寄来东西,怎么理解父亲这种举动?结合文本分析。
20.下列两组句子,哪一个更好呢?说说理由。
原句: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
改句:春夏秋冬,父亲都给我寄来了应季的食物。
21.比较阅读本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流泪原因的异同。
【链接材料】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______ (móu)生 ,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______ (yǐ)。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______ (din)记着我,□(diàn)记着我的儿子。
22.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 (móu)生
②不能自 (yǐ)
③ (diàn)记
23.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郁 (A.yùB.yóu)
②屑 (A.xièB.xiāo)
三、综合应用
语言品味。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体味下面句子中蕴涵的深厚感情。
24.“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5.“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6.“进去吧,里头没人。”
27.请仿造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话。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 。
28.写法体悟。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却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这样写用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举著提笔”应为“举箸提笔”;
C项,“狼籍”应为“狼藉”;
D项,“栅”应读“zh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 “祸不单行‘’是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句子中就是一件扭了脚的事算不上,所以使用有误;B不能自已多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里因为看手机滚下去是形容动作,所以使用有误;
C赋闲的意思是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或失业在家,大学生读书放假不是因为工作失去闲在家里,所以使用有误;
D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这里看到老家杂草丛生内心伤悲,使用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答案】D
【知识点】问号
【解析】【分析】D:倒装句,故问号应放在句末。应改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文学常识(标点符号)并学会运用。常考的标点符号有: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它们的作用一定要牢记。
4.【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项,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A项,赋闲:失业在家。“大学放暑假”不是失业。不合语境。
C项,东奔西走:到处奔忙。多指为某些事情四处奔忙。望文生义。
D项,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第 ③句“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和第 ④句的“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构成转折关系,所以 ③④ 排在一起;第 ④句的“ 有自己的路要走 ”是承接第①段“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这个话题来说的,所以 ④① 排在一起;第②段“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是承接第⑤段“没有历练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这个意思来说的,所以 ⑤② 排在一起,根据逻辑顺序,正确的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语段内容,然后抓住首位句、关联词语、指代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承启关系等方面去排序。
6.【答案】B
【知识点】背影;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分析】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他又这么大的年龄,他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艰难。据此分析可知答案应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7.【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B项,成分残缺,可在逗号前加上“的活动”。
D项,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项“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是错误的,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由此可见本文的叙述重点在于“背影”,而“勾留南京”只是为了引出“背影”这件事,与主旨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详略的安排是由主旨决定的,与主旨相关的内容应详写,反之则略写或不写。
10.【答案】B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二,三段交代了不幸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更能衬托父爱的可贵,表达儿子的感激之情,所以不能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1.【答案】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知识点】近代文学
【解析】【分析】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出版的诗文集是《踪迹》,散文集是《背影》。其散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与缜密”。
故答案为: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信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漂亮和缜密 ”。
【答案】12.继父/愧疚/无言的父爱
13.衬托了“我”内心的敌意和冰冷的心境。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14.陪“我”读书;接送“我”参加中考;签收录取通知书。
15.①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继父对“我”的真诚关爱。②可以看出继父非常爱“我”,愿意对“我”付出,想和“我”拉近距离。③这里写出了“我”对继父的感激,愧疚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16.①季节上变化的呼应: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夏季。②对继父家的心理距离变化的呼应:由“那个家”变为“这个家”,或“有距离”变为“没有距离”。
17.《背影》中的父亲在家庭有所变故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关怀倍至,父亲虽只有几句简单的话语,浓浓的父爱却体现的淋漓尽致;《距离》中的继父在“我”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这两个人,都具有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拟标题。标题要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字不要多要精简,语言通顺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心情。通读第一段,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归纳表现人物何种心情。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5)本题考查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首尾呼应的句子,分析归纳即可。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12.本文主要讲继父陪我学习,我在最后才知道他不识字,只是为了陪我,我很愧疚,也感受到他对我的父爱。标题和主要内容相关即可。
故答案为:继父/愧疚/无言的父爱
13.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天气寒冷,环境破败。也暗示了我此刻心情不好,还有对继父的敌意。
故答案为:衬托了“我”内心的敌意和冰冷的心境。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14.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④段写继父陪我读书。
第五段: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
第六段: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
故答案为:陪“我”读书;接送“我”参加中考;签收录取通知书。
15.①听到继父说陪我学习,我能精神点,我很感动,感受到他对我的父爱。
②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可以看出他一直在陪我读书,很辛苦很累,为了我他付出很多,想和我拉近关系。
③我才知道他不识字,陪我读书就是单纯的为了我,我之前那么对他,我很愧疚,也很感动。
故答案为:①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继父对“我”的真诚关爱。
②可以看出继父非常爱“我”,愿意对“我”付出,想和“我”拉近距离。
③这里写出了“我”对继父的感激,愧疚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16.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第一段: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 结尾段: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冬天到夏天,季节变化。
第一段: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 结尾段: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那个家到这个家,称呼改变,内心情感转变。
故答案为:①季节上变化的呼应: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夏季。②对继父家的心理距离变化的呼应:由“那个家”变为“这个家”,或“有距离”变为“没有距离”。
17.《背影》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父亲的善良、淳朴表现无疑。
本文主要讲继父陪我学习,我在最后才知道他不识字,他读书只是为了陪我,我很愧疚,也感受到他的善良、淳朴,继父对我的无私的父爱。
故答案为:《背影》中的父亲在家庭有所变故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关怀倍至,父亲虽只有几句简单的话语,浓浓的父爱却体现的淋漓尽致;《距离》中的继父在“我”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这两个人,都具有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答案】18.B
19.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20.上面两个句子中原句更好。虽然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一则读来朗朗上口,二则叙述更有画面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
21.相同点:都有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之情。不同点:本文潸然泪下还包含了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链接材料还有作者期待与父亲相见,是思念(挂念)的泪。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要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抓住关键的句子和段落来理解。写景类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和启示大致都是这样的一个方向;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注意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以他根据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了。,启示就是我们要学习人的良好品质。记事类的文章,一般回忆性的比较多,比如怀念父辈和朋友伙伴之类,要不就是回忆童年。这类文章的启示一般就是我们要珍惜童年美好的时光,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科普类,科普类文章有一类是说明事物特点的,有一类是事理性文章,通过事物现象说明一个道理。这两类文章的启示一般是让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未知的领域,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
(3)本题考查比较句子表达效果。比较句子表达效果可以分三步来分析,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理解重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词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理解文中的句子与词语的关系,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A第①、 ② 段写起初我邮寄物品给家人一事,第①段“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和第② 段“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这两句话表达父亲守旧变得害怕;表述正确;B第 ③ 段写周末我寄一些东西给家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表明父亲开始拒绝后来还是收下了,表述有误;C第 ④ 段写后来我常给家里寄东西,“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表明父亲 先训斥再关心,表述正确;D第 ⑤ 段写父亲寄来了亲手做的布鞋,“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表现我再度潸然泪下,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 ④ 段“ 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 ”和“ 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 ”这两个地方说明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结合下文第⑤ 段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故答案为: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20.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对比句子表达效果,一般从句子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分析,表达内容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读起来朗朗上口,叙述也更有画面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改句只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所以原句更好。
故答案为:上面两个句子中原句更好。虽然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一则读来朗朗上口,二则叙述更有画面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链接材料】 四《背影》里面最后一次写背影,再现背影,虚写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本文第⑤段“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表明流泪是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和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有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之情。不同点:本文潸然泪下还包含了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链接材料还有作者期待与父亲相见,是思念(挂念)的泪。
【答案】22.谋;已;惦
23.A;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22.本题考查字形。注意“谋生”的“谋”不要写成“媒”,“不能自己”的“已”不要写成“己”,
故答案为: 谋 ; 已 ; 惦
23.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郁 ”读作“ yù ”;“ 琐屑 ” 读作“ xiè ”。
故答案为: A ; A
【答案】24.这是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5.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26.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知识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
24.“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故答案为:这是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5.“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故答案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26.“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故答案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27.【答案】句式一致,前后连贯即可。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句式一致,前后连贯即可。示例:母亲是黄集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故答案为:示例: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点评】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28.【答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同时,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③艺术视角的创新。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是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涵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写了“背影”,却获得了以少量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时,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作者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的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因家庭的变故而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深深的爱,但作者更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故答案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同时,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③艺术视角的创新。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章写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紧紧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其中的内涵,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xiè) 典质 蹒(pán)跚 举著提笔
B.簌(sù)簌 赋闲 颓(tuí)唐 触目伤怀
C.踌(chòu)躇 狼籍 奔(bēn)丧 敬而远之
D.栅(shān)栏 琐屑 惦(diàn)记 情郁于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举著提笔”应为“举箸提笔”;
C项,“狼籍”应为“狼藉”;
D项,“栅”应读“zh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家拖地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真是祸不单行啊。
B.他专注于手机,没看台阶,结果不能自已地滚下去。
C.大学生放假后赋闲在家,如果能做点事情就好了。
D.我回到老家看着杂草丛生,触目伤怀,默默流了泪。
【答案】D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 “祸不单行‘’是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句子中就是一件扭了脚的事算不上,所以使用有误;B不能自已多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里因为看手机滚下去是形容动作,所以使用有误;
C赋闲的意思是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或失业在家,大学生读书放假不是因为工作失去闲在家里,所以使用有误;
D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这里看到老家杂草丛生内心伤悲,使用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你能发现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吗?( )
A.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B.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C.“不行!”小李不服气地说,“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答案】D
【知识点】问号
【解析】【分析】D:倒装句,故问号应放在句末。应改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文学常识(标点符号)并学会运用。常考的标点符号有: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它们的作用一定要牢记。
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大学放暑假回家了,赋闲的时候,给邻居家孩子辅导作业。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竟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爸爸喜欢旅游,只要有时间,他就背起包,东奔西走。
D.春晚相声《妙言趣语》中,岳云鹏精彩绝伦的表演让大家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项,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A项,赋闲:失业在家。“大学放暑假”不是失业。不合语境。
C项,东奔西走:到处奔忙。多指为某些事情四处奔忙。望文生义。
D项,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生怕孩子在路上被小石子硌了脚。
②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做父母的应当让孩子保持个体的独立。
③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疼着宠着自是无话可说。
④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
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没有历练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A.②①④③⑤ 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③④①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第 ③句“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和第 ④句的“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构成转折关系,所以 ③④ 排在一起;第 ④句的“ 有自己的路要走 ”是承接第①段“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这个话题来说的,所以 ④① 排在一起;第②段“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是承接第⑤段“没有历练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这个意思来说的,所以 ⑤② 排在一起,根据逻辑顺序,正确的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语段内容,然后抓住首位句、关联词语、指代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承启关系等方面去排序。
6.课文《背影》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答案】B
【知识点】背影;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分析】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他又这么大的年龄,他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艰难。据此分析可知答案应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原因是过度看手机造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B项,成分残缺,可在逗号前加上“的活动”。
D项,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8.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项“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是错误的,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9.《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由此可见本文的叙述重点在于“背影”,而“勾留南京”只是为了引出“背影”这件事,与主旨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详略的安排是由主旨决定的,与主旨相关的内容应详写,反之则略写或不写。
10.下列关于《背影》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背影”为题,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及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了“背影”这一特殊的意象上。
B.本文开篇指出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但二,三段写的却是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二,三段可以删去。
C.本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如“聪明过分”“太聪明”等表达的是对当时自己的不理解父亲的追悔。
D.本文中多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答案】B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二,三段交代了不幸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更能衬托父爱的可贵,表达儿子的感激之情,所以不能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版有诗文集 ,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
【答案】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知识点】近代文学
【解析】【分析】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出版的诗文集是《踪迹》,散文集是《背影》。其散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与缜密”。
故答案为: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信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漂亮和缜密 ”。
二、阅读理解
类文赏练,阅读《距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距 离
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
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12.通读全文,另选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写一个题目。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继父交往中的几件事情。
15.文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平常,实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请品析下面的几个句子。
①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②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③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16.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17.文中的“继父”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极其相似。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相同点。
【答案】12.继父/愧疚/无言的父爱
13.衬托了“我”内心的敌意和冰冷的心境。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14.陪“我”读书;接送“我”参加中考;签收录取通知书。
15.①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继父对“我”的真诚关爱。②可以看出继父非常爱“我”,愿意对“我”付出,想和“我”拉近距离。③这里写出了“我”对继父的感激,愧疚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16.①季节上变化的呼应: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夏季。②对继父家的心理距离变化的呼应:由“那个家”变为“这个家”,或“有距离”变为“没有距离”。
17.《背影》中的父亲在家庭有所变故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关怀倍至,父亲虽只有几句简单的话语,浓浓的父爱却体现的淋漓尽致;《距离》中的继父在“我”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这两个人,都具有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拟标题。标题要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字不要多要精简,语言通顺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心情。通读第一段,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归纳表现人物何种心情。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5)本题考查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首尾呼应的句子,分析归纳即可。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12.本文主要讲继父陪我学习,我在最后才知道他不识字,只是为了陪我,我很愧疚,也感受到他对我的父爱。标题和主要内容相关即可。
故答案为:继父/愧疚/无言的父爱
13.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天气寒冷,环境破败。也暗示了我此刻心情不好,还有对继父的敌意。
故答案为:衬托了“我”内心的敌意和冰冷的心境。从“陌生”“惨白惨白”“寒意逼人”“沉重”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14.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④段写继父陪我读书。
第五段: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
第六段: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
故答案为:陪“我”读书;接送“我”参加中考;签收录取通知书。
15.①听到继父说陪我学习,我能精神点,我很感动,感受到他对我的父爱。
②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可以看出他一直在陪我读书,很辛苦很累,为了我他付出很多,想和我拉近关系。
③我才知道他不识字,陪我读书就是单纯的为了我,我之前那么对他,我很愧疚,也很感动。
故答案为:①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继父对“我”的真诚关爱。
②可以看出继父非常爱“我”,愿意对“我”付出,想和“我”拉近距离。
③这里写出了“我”对继父的感激,愧疚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16.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第一段: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 结尾段: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冬天到夏天,季节变化。
第一段: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 结尾段: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那个家到这个家,称呼改变,内心情感转变。
故答案为:①季节上变化的呼应: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夏季。②对继父家的心理距离变化的呼应:由“那个家”变为“这个家”,或“有距离”变为“没有距离”。
17.《背影》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父亲的善良、淳朴表现无疑。
本文主要讲继父陪我学习,我在最后才知道他不识字,他读书只是为了陪我,我很愧疚,也感受到他的善良、淳朴,继父对我的无私的父爱。
故答案为:《背影》中的父亲在家庭有所变故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关怀倍至,父亲虽只有几句简单的话语,浓浓的父爱却体现的淋漓尽致;《距离》中的继父在“我”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这两个人,都具有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阅读
快递里的父子深情
艾科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听闻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
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⑦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
18.“我”与父亲围绕快递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对方情感态度也随之变化,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选项 事情 情感变化
A 起初我邮寄物品给家人 守旧变得害怕(父亲)
B 周末我寄一些东西给家人 很开心后拒绝(父亲)
C 后来我常给家里寄东西 先训斥再关心(父亲)
D 父亲寄来了亲手做的布鞋 再度潸然泪下(我)
19.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甚至还给我寄来东西,怎么理解父亲这种举动?结合文本分析。
20.下列两组句子,哪一个更好呢?说说理由。
原句: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
改句:春夏秋冬,父亲都给我寄来了应季的食物。
21.比较阅读本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流泪原因的异同。
【链接材料】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
【答案】18.B
19.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20.上面两个句子中原句更好。虽然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一则读来朗朗上口,二则叙述更有画面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
21.相同点:都有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之情。不同点:本文潸然泪下还包含了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链接材料还有作者期待与父亲相见,是思念(挂念)的泪。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要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抓住关键的句子和段落来理解。写景类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和启示大致都是这样的一个方向;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注意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以他根据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了。,启示就是我们要学习人的良好品质。记事类的文章,一般回忆性的比较多,比如怀念父辈和朋友伙伴之类,要不就是回忆童年。这类文章的启示一般就是我们要珍惜童年美好的时光,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科普类,科普类文章有一类是说明事物特点的,有一类是事理性文章,通过事物现象说明一个道理。这两类文章的启示一般是让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未知的领域,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
(3)本题考查比较句子表达效果。比较句子表达效果可以分三步来分析,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理解重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词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理解文中的句子与词语的关系,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A第①、 ② 段写起初我邮寄物品给家人一事,第①段“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和第② 段“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这两句话表达父亲守旧变得害怕;表述正确;B第 ③ 段写周末我寄一些东西给家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表明父亲开始拒绝后来还是收下了,表述有误;C第 ④ 段写后来我常给家里寄东西,“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表明父亲 先训斥再关心,表述正确;D第 ⑤ 段写父亲寄来了亲手做的布鞋,“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表现我再度潸然泪下,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 ④ 段“ 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 ”和“ 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 ”这两个地方说明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结合下文第⑤ 段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故答案为:父亲“骂”“我”是担心“我”给家里买东西花费过多给自己带来压力,不愿自己成为儿子通往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可见父亲节俭、保守,深爱儿子。而且父亲对“我”关怀备至是希望为“我”分忧解难,成为儿子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父亲给我寄来他亲自做的布鞋,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爱。这前后两种态度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切与爱。
20.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对比句子表达效果,一般从句子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分析,表达内容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读起来朗朗上口,叙述也更有画面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改句只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所以原句更好。
故答案为:上面两个句子中原句更好。虽然两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父亲每个季节都会给“我”寄食物,但是原句运用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岀春夏秋冬父亲寄给“我”的瓜果蔬菜,一则读来朗朗上口,二则叙述更有画面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体现出父亲给“我”寄东西的频率之高,种类之丰富,也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牵念。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链接材料】 四《背影》里面最后一次写背影,再现背影,虚写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本文第⑤段“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然泪下。”表明流泪是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和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有对父亲的身体的担忧之情。不同点:本文潸然泪下还包含了对父亲亲自给“我”做布鞋的感动之情。链接材料还有作者期待与父亲相见,是思念(挂念)的泪。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______ (móu)生 ,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______ (yǐ)。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______ (din)记着我,□(diàn)记着我的儿子。
22.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 (móu)生
②不能自 (yǐ)
③ (diàn)记
23.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郁 (A.yùB.yóu)
②屑 (A.xièB.xiāo)
【答案】22.谋;已;惦
23.A;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22.本题考查字形。注意“谋生”的“谋”不要写成“媒”,“不能自己”的“已”不要写成“己”,
故答案为: 谋 ; 已 ; 惦
23.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郁 ”读作“ yù ”;“ 琐屑 ” 读作“ xiè ”。
故答案为: A ; A
三、综合应用
语言品味。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体味下面句子中蕴涵的深厚感情。
24.“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5.“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6.“进去吧,里头没人。”
【答案】24.这是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5.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26.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知识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
24.“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故答案为:这是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5.“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故答案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26.“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故答案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27.请仿造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话。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 。
【答案】句式一致,前后连贯即可。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句式一致,前后连贯即可。示例:母亲是黄集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故答案为:示例: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点评】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28.写法体悟。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却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这样写用什么好处?
【答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同时,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③艺术视角的创新。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是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涵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写了“背影”,却获得了以少量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时,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作者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的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因家庭的变故而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深深的爱,但作者更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故答案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同时,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③艺术视角的创新。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章写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紧紧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其中的内涵,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