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交融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新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北宋时期——复兴儒学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二、宋明理学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九
渊王
守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二、宋明理学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3)认识论:“格物致知”(一)程朱理学 2、南宋时期——朱熹,集大成者思想:(1)“三纲五常是天理”
(2)“存天理,灭人欲”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A、理的本质:
B、理的表现:
C、穷理方法: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在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
(在人身上)人性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朱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理的本质和表现二、宋明理学3、影响⑴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一)程朱理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二、宋明理学(二)陆王心学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观点异同共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2、宋明理学的影响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贞节牌坊群绣花鞋2、宋明理学的影响2、宋明理学的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2、宋明理学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在今天……2、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 极 影 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 B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 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BBA练习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AC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甫春 杜牧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三教图(清) 丁云鹏 材料一: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三教论衡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处处留痕——三教合一泰山红门宫 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