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4 愚公移山
自主学习
作者作品
文学常识
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相关背景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这则神话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愚公”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同时也激励人们,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万仞( rèn ) 汝( rǔ ) 魁父( kuí )
荷担( hè ) 箕畚( jī běn ) 孀妻( shuānɡ )
始龀( chèn ) 叟( sǒu ) 曾不若( zēnɡ )
亡以应( wú ) 一厝( cuò ) 陇断( lǒnɡ )
穷匮( kuì ) 冀州( jì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2.古今异义
(1)达于汉阴 古义: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今义:阴凉;阴天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
(3)寒暑易节 古义:更替 今义:容易
(4)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什么 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5)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毛发
(7)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3.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 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 况且
(2)而 ①面山而居 表修饰
②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③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3)焉 ①且焉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②始一反焉 语气词
4.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3)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4)帝感其诚 被动用法,被……所感动
5.重点实词与虚词
(1)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2)汝心之固 固:顽固
(3)杂然相许 许:赞同
(4)以残年余力 以:凭、靠
(5)投诸渤海之尾 诸:相当于“之于”
(6)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尽、全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8)叩石垦壤 叩:敲、打 垦:挖
(9)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
(10)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没有
(12)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6.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的北面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行吗?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之子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C
【解析】C.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的态度。
课内精读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写愚公移山做铺垫。
2.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①表明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②以孀妻之弱子“助之”与下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寄托作者的褒贬之意。
3.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
4.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意的,请简要分析。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坚定信念。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②“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增强了讽刺效果。③“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愚公移山》第2、3段。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选自郭印《治园》,有删改)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塞:
(2)寒暑易节 易:
(3)无地置土 置:
(4)又何忧焉 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阻塞
更替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放置,安放
担心
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愚公和智叟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之弱子与智叟对比,突出孀妻之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一例即可)
4.请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心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知难而退”)。
【参考译文·乙】鲁公修建园子,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置土石。”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鲁公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被绊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去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停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愚公移山》全文。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惩:
(2)何苦而不平 苦:
(3)惧其不已也 已:
(4)不足学 足:
苦于
愁苦,这里指担心
停止
值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但只)大体懂得了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彻底。
3.甲文写山的高峻、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4.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启示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乙】项羽年幼的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完成。项梁对此很生气。项羽说:“写字,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能抵挡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只)大体懂得了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彻底。
……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慧作战,项羽用蛮力争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慧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