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孔子——创始人?荀子——丰富完善孟子——继承发展 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为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温故知新汉武帝董仲舒下列人物又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原因及影响。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和发展,在社会上有影响力;2.秦朝“焚书坑儒”,儒学走向低潮。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者)、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焚书“遗迹秦始皇李斯坑儒谷焚书坑儒1、原因:
2、概况:
3、看待(评价):(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
(3)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秦朝统治(目的)
(略)
如何看待焚书坑儒(评价)? 1)实质: 2)积极: 3)消极:
①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③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课堂探究
与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时期:死气沉沉。原因①战国时期政治尚未统一,诸侯争霸使学术氛围活跃宽松。
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为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二、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为武帝所采纳。(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探究 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汉武帝为什么会
接受他的思想?产生怎样的历史影响?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
a.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b.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的特点:
(1)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
(2)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3)神学色彩汉武帝接受的原因:
适应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影响: 1)适应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探究活动:
1)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2)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设立:汉武帝
2.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3.影响:(1)对教育: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2)社会风气:民间积极向学,文化传播(3)对统治基础:社会中下层得到入仕机会(5)政坛:太学生评政议政,黑暗势力收敛 (4)对儒学: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三)科举制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确立: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朝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三)科举制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 4.影响:(1)政治:扩大统治基础;专制主义政治的稳固;(2)评判标准:更公平公正(3)文化:儒生是主角,儒学影响政治文化生活(4)消极:①儒学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文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可动摇的D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C.提出规范礼乐,使人向善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B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A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材料一翻译:
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 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
(2)孔子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