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5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
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对我同胞实施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人惨遭杀戮。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针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百般抵赖、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评论。
文体链接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等特点。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评论对象(国行公祭)→国际各方态度(举例、对比)
→阐明最终目的: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主旨点睛
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时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阐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意义,强调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
字音字形
初zhōng( 衷 ) 惨绝人huán( 寰 ) 杀戮( lù )
悼念( dào ) 篡改( cuàn ) 抵赖( lài )
妄图( wàng ) 辱没( mò ) 遁形( dùn )
振聋发kuì( 聩 ) 铭记( míng ) miǎn( 缅 )怀
zhānɡ( 彰 )显 磅bó( 礴 )
自主学习
词语释义
1.公祭: 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2.国殇: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3.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4. 振聋发聩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5. 篡改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课内精读
1.(考点:开篇引用的作用)文章开篇引用铭文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引用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强表现力。
2.(考点:论证方法)文章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分论点。
3.(考点:记叙顺序)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交代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时间和惨遭杀戮的人数,补充说明了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遇难(nàn) 同胞(bāo) 悼念(diào) 隆重(lóng)
B.侵入(qīng) 野蛮(mán) 屠杀(tú) 审判(shěn)
C.右翼(yì) 篡改(zuàn) 信念(xìn) 罪恶(è)
D.人权(quán) 变迁(qiān) 顽固(wán) 抢劫(jié)
D
【解析】A.悼(dào);B.侵(qīn);C.篡(c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初衷 妄图 彰显 颠倒黑白
B.国殇 杀戳 铭记 无处遁形
C.呓语 抵赖 愐怀 巧舌如簧
D.辱没 磅礴 警惕 震聋发聩
A
【解析】B.杀戮;C.缅怀;D.振聋发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戏班的演员根本没有多大的本领,刚一上台就丑态百出。
B.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C.中国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在得知这里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凶杀案后,他整天提心吊胆的。
C
【解析】C.“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不符合语境。
4.(2022成都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A
【解析】B.主语残缺,应删去“随着”;C.句式杂糅,可删去“组成”;D.“提升”与“劳动习惯”搭配不当,可在“劳动习惯”前加上“培养”。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不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
②而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B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国家公祭日,培养和平意识
皮 波
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南京上空响彻凌厉的防空警报,行人停步默哀,汽车驻车按响喇叭,航道上的轮船长鸣汽笛……一座城市沉浸在为死难同胞默哀的悲痛之中,一个国家更是无法忘却30万生灵在城破后惨遭杀戮的民族之痛。
②血凝的历史,就是勿忘的国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历史深刻地昭示着后来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真正反思,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有大国意识的重要参照。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给亿万人带来的生灵涂炭,其程度已超出了语言的形容范围。为二战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
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溯,这已成为国际惯例。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公祭,不仅有重大意义,更有深远启迪——唯有经历过惨痛历史的民族,才会主动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找到持久的和平之道。
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直面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未来的和平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和平,是人类最根本的福祉。热爱和平,也更懂得珍惜和平。当前,我们处在最为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中国渴望大国崛起,更加渴望和平崛起。
④国家公祭日,培养和平崛起的大国意识。无论用哪种指标来衡量,我国都可以当之无愧于大国的称号。然而,我们自豪于生逢其时的大国荣耀,却决不能忘却风雨如晦的弱国苦难。“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
不到未来”,设立国家公祭日,让亿万国人形成一种全民自觉,以警示国人对惨痛历史的复原和回忆。毕竟,大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不间断的过程,它需要具体的物化。国家公祭日用仪式感的定格与固化,就是要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以民族之力为和平发展护航。
⑤纵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旋律,回望历史则永不过时。我们不会忘记,南京城墙上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累累白骨的无声哭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死难者300000”的赫赫刺目……伤痛是对历史的时常擦拭,前行是对民族精神的时常检阅。这是大国意识该有的时代担当。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怀上路,我们将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选自光明网·时评频道,有删改)
6.(考点:句子赏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以排比句的形式,写出了国家公祭日南京各界祭奠30万死难同胞的场景,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表达了人们沉痛的心情,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目的:启迪民众主动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找到持久的和平之道。
意义:①是直面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未来的和平愿景;②培养和平崛起的大国意识。
7.(考点:文意理解)作者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最根本”一词强调了和平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准确而简洁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8.(考点:词语赏析)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和平,是人类最根本的福祉。
9.(考点:把握主旨情感)文章最后说:“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怀上路,我们将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此,你怎么理解?
“这份沉甸甸的情怀”就是铭记历史,维护和平。作者对中国的伟大复兴、大国担当的责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