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22: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钟 声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
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
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学习目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中国人惨遭杀戮。
历史背景
  日本政府虽然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更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
历史背景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写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80周年祭。课文选自当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
写作背景
文体简介
新闻评论
  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文体简介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内容形式 事实信息 意见信息
行文方式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主要作用 告知信息 传播信息 针砭时弊
引导舆论
资料包
关于本文署名“钟声”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自2008年11月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评论署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课文梳理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述并初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
第三部分(5~6)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第二部分(2~4)
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
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重点分析
1.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重点分析
2.在列举事实时,能不能将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迭戈市、加利福尼亚州顺序颠倒?请谈谈你的理解。
  不能。这是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提案动议到实际的行动,从宣讲到写进教科书,让人们永久记住那段历史。
罗伯特·威尔逊
重点分析
3.为什么说“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阻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语言品析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语言品析
(1)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2)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语言品析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5)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写法探究
引 用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找出文章引用的语句,简述其作用。
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
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写法探究
引 用
(2)“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找出文章引用的语句,简述其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明确的时间和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写法探究
举 例
加拿大——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美 国——图书馆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落成
日 本——高中和大学老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找出文章所举事例,简述其作用。
写法探究
举 例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找出文章所举事例,简述其作用。
写法探究
对 比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将国际爱好和平人士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吁人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文章第二、三段运用了对比,简述其作用。
补充资料
  阅读下面的几则资料,谈谈你的感想。
补充资料
  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突然跪在纪念碑前,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补充资料
  2005年5月19日,一位名叫本多立太郎的91岁日本老兵在卢沟桥跪下,为他当年侵华所犯下的罪行谢罪。
补充资料
  2016年12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珍珠港并祭奠了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的牺牲者,但并没有表示道歉。在当天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表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本地区国家,特别是亚洲受害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直到今天,国际社会一直都关注日方能否对那段历史有一个诚恳、正确的认识。……日本方面端正历史态度、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罪行拿出一个正确认识,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