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四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四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10: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延安时期
(1935-1949)建国后
(1949-1976)一、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C.实践基础—A.时代背景— B.阶级基础— D.思想条件—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共领导的科学实践和探索;E.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的新时代;F.现实需要:其他救国理论受挫;
G.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关注农民问题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材料一 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的内部是在激烈地分化的过程中。第一是富农……第二是中农…… 第三是贫农……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和后来的农村革命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八七会议会址“枪杆子里出政权”
——毛泽东 江 西赣
江文家市三湾永新井冈山长沙长沙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者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自《秋收起义》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推动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沁园春·雪 (1936.02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延安时期
1935-1949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打破了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标志毛思形成,推动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发展 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性质、动力和前途分别是什么?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对象革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统一战线(革命动力)社会主义领导权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延安时期
1935-1949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打破了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标志毛思形成,推动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发展 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
指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
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
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
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 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压力 毛泽东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作出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材料一: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们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个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材料三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材料四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五 《论十大关系》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 是非关系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人心离散,牛拉木犁的中国,当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凛然守护着国门,中国的卫星在太空傲视着地球,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尊严和凝聚力站立在世界舞台。”
——人民时评的文章大革命时期
1924-1927井冈山时期
1927-1935延安时期
1935-1949建国后
1949-1976关注农民问题指导北伐战争中的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标志毛思形成,推动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发展 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标志着毛思成熟。推动新中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与改造并举、处理农工业关系、处理内部矛盾)三、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是马列主义与中国结合的典范;2.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深远影响:1.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历史性飞跃。2.实践: 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十五大报告“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 ……”
——《东方红》
“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O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  材料一: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把队伍转向农村,向井冈山进军。
  材料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材料三: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请回答:
1.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说明了什么?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什么特点?1.毛泽东论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著作是( )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反对本本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A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 )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A 3.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是 ( )ABCDD4.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