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二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二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09: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方针《共同纲领》(1949):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德、智、体全面发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2.措施“两种教育制度”办学体制“两种劳动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多种形式办学。example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3.意义和成就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对教育冲击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个毛的超级FAN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2.“教育革命”①领导体制:②教学体制:③高校招生: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开门办校”,缩短学制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1970年)3.高校恢复招生(1970)①对象:②方法:③影响:工农兵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 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4万余人。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发展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①教育界拨乱反正时间:文革后标志:恢复高考②教育体制改革⑴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⑵1987年十三大: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③科教兴国战略(1995)⑴背景:⑵意义: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①原因:②成就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⑴教育立法进步较大;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⑶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⑷改革高校教育体制。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