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背影》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背影》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09: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背影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以“背影”为中心的原因,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
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文中的“祸不单行”就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游记、通讯、书信、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掌握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规范书写。
交卸(xiè)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 (jí)
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踌躇(chóu)(chú)
妥帖(tuǒ) 迂腐(yū) 栅栏(zhà) 蹒跚 (pán)(shān)
搀扶(chān) 颓唐(tuí) 琐屑(suǒ)(xiè ) 祸不单行(huò) 情郁于中(yù) 触目伤怀(chù)
答案:书写略。
2.多音字积累与形近字辨析。
奔丧(sāng) 差使(chāi)
(1)丧 (2)差
丧失(sàng) 差别(chā)
狼jí(藉) suǒ屑(琐)
(3) (4)
jí贯(籍) suǒ呐(唢)
3.理解词义。
(1)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2)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3)触目伤怀:看到惨淡的光景而感到伤心。怀,心。
(4)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5)踌躇:犹豫。
(6)颓唐:衰退败落。
(7)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8)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9)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10)勾留:短时间停留。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我们在七年级学过他的文章《春》。
【初步感知文本】
本文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
【探究重点难点】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请围绕“背影”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内容,并说说每次背影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四次写背影。分别为: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背影”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文章以“背影”作为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可以说,能强烈表现父爱,使人印象深刻。
(2)从写作角度看,“背影”这一视角独特而新颖。它能开拓读者的想象空间,引起人们感情的激荡。以《背影》为标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
3.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答案:这个背影,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火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作者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因家境衰落而颓唐的模样以及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从未有过的感激之情。
4.文章写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爱子之情是如何体现的?请认真读课文,找出那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体会。
答案示例: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写父亲感到自己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因而感到心情愉快。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学习写作技法】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这背影深深印在读者心中,令人感动。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一个人物,力求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答案示例: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