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诗词五首》(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诗词五首》(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18:32: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6诗词五首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元和二年(807)深秋的一天,正值青年的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拜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呈给他时,韩愈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看。可是,当韩愈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借此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划分诗歌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这首诗描绘的是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并简要归纳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白天),夜紫、霜重(夜晚)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4.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声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台、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合作探究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有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5.名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
原因。
明确: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境况,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并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诗人都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明确: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台”“玉龙”等词。
五、课堂小结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他因此被人称为“诗鬼”。
六、布置作业
背诵《雁门太守行》。
七、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敌军围攻,严阵以待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声感人 以色示物
赤 壁
一、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有感于赤壁之战中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其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杜甫为“老杜”,以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其诗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
2.相关背景。
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对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诗人磨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三、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下文诗人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不仅在于作为诗的引导,而且其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折戟,点出此地曾有过战事。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为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正是发现了这把铁戟,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抒发议论做铺垫。
2.全诗最精彩且一直为人传诵的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机会施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诗人逼人的英气。
四、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讥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
背诵《赤壁》。
七、板书设计
赤 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一、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位著名女词人写的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渥,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来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后,其境遇愈加孤苦。
其诗、词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长采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
2.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一首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大都是消沉愁苦之作,但这一首却是例外。据记载,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经历有关。
3.正音辨形。
殷(yīn)勤(qín) 嗟(jiē)日暮 
谩(màn)    蓬(péng)舟
4.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连”两个动词,这两个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中颠簸的感受,真实地传递给读者。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性,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经过海上航行,梦魂仿佛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世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情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句,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心她,使她感受到了温暖,得到了诉说苦闷的机会。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询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中的“谩有”,是“空”或“徒然”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华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于世无用。
2.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明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走,离开那黑暗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表示多的意思。这一句表明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如蓬草般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去?是否是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明确:从上片的意思来看,作者想去三山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社会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和实现的机会,找不到出路,这样的现实促使她向往三山,可见她梦想的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所以,她向往三山的思想活动,并非消极,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4.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词人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词人,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风格清新、含蓄、缠绵。其中《一剪梅》还被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同学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风格清新、含蓄、缠绵。而《渔家傲》则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确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出自一位以婉约著称的词人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渔家傲》无疑来源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表达了她渴求摆脱无奈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