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6 诗词五首
第六单元
饮酒(其五)
(1)文学常识填空。
《饮酒》(其五) 是 (朝代) 的 写的一首诗,该作者一名 ,字 ,世称 ,自称 。 是他诗歌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句子。
①陶渊明 《饮酒》 (其五) 中表现诗人悠然心境的诗句是:“ ,
。”
②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鸟儿结伴归巢的诗句是:“ , 。”
③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1.按要求填空。
东晋
元亮
潜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田园生活
田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
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
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解析:“心远”指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2.下列对《饮酒》(其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诗歌前两句,诗人先从历史上隐者居住的草庐写起,写出了这些隐者归田
后的生活状况。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
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诗人由景悟出无法言说的真意,足见诗人
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
解析:这两句写的应是诗人自己居住的草庐,反思的是诗人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状况。
3.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
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
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
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惆怅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
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
解析: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意: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腐败玷污了本心,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
4.下列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题组一(21-22·唐山古冶区期末)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
D.“此中有真意”指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6.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
D.“此中有真意”指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解析:A.“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错。结合“心远地自偏”来看,诗人虽然身居闹市,但内心宁静淡然,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的超凡脱俗。
A
6.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
答案示例:
夕阳西下,山间云气缭绕,景色优美,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叫着,纷纷归巢了。
解析:
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山气”“飞鸟”,联系时间“日夕”和动作“相与还”来描绘。
题组二(21-22·唐山路南区期末)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真意”中的“真”即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达到了景、情、理的统一。
8.“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真意”中的“真”即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达到了景、情、理的统一。
解析:这里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让诗人迷惘的是良辰美景,而不是隐居生活。
C
8.“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示例:
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解析:
答题时,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揣摩诗人的心境。“悠然”的意思是“闲适淡泊的样子”,表现了诗人平和的心境、寄情于山水的满足感和脱离世俗的轻松感。
题组三
9.从诗人所做的“ ”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限填两字)
10.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9.从诗人所做的“ ”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限填
两字)
采菊
解析: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闲适自由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两字概括应是“采菊”。
10.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答案示例:
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僻远,是否远离人群,只要心志高远,身处“人境”也如同居深山幽谷。
解析: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赏花,生活非常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恶。
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
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喧嚣的厌恶。(意思对即可)
题组四
1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示例:
设问。先以提问引发思考,再以自答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意思对即可)
1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
这两句诗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解释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揭示了能在喧嚣的世俗里独享安闲的秘诀在于拥有一颗淡泊自在的心灵,即心志淡远。
1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能。“见”表现的是并非诗人对山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望”是有意而看,与诗意不符。
解析:
解答时,一般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这个字的表达效果,换掉后就怎么样。了解诗歌大意可知,“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不是有意而望,而是在采菊时无意看见山的形象;“望”是有意而看,不符合诗人当时的情况。
(20-21·衡水景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题目。
14.请解释《饮酒》(其五)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15.阅读《浣溪沙》这首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4.请解释《饮酒》(其五)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答案示例: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5.阅读《浣溪沙》这首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答案示例:
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看到花开花落、燕去燕来,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