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0 19: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八上第四单元及《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复习
散文:
13《背影》 朱自清 写人记事散文
14《白杨礼赞》 茅盾 托物言志散文
15《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议论性散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议论性散文
16《昆明的雨》 汪曾祺 写景抒情散文
文言文:
21《孟子二章》 议论文
22《愚公移山》 寓言 2019年中考已考
复习重点:
1、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
2、识记辨别字音字形
3、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翻译文言语句。
我亲爱的孩儿们
Are You Ready?
Iet's go
一、作家作品关
备战p49
1.《白杨礼赞》作者 ----- , 原名沈德鸿,字______,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____》三部曲、
《子夜》《__________》《春蚕》等。
2.《永久的生命》作者 ------------ ,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作家。
3.《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 ,____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4.《昆明的雨》作者----- ,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__________》等。
茅盾
雁冰

林家铺子
严文井
罗素

汪曾祺
大淖记事
文学常识(10分)
受戒
5.《背影》的作者是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______、______、学者。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著有______《踪迹》,______《欧游杂记》《背影》《你我》等。
朱自清
散文家
诗人
诗文集
散文集
二、字词关
备战p31
狼jí(  ) 开kěn(  ) chuí(  )炼
坦荡如dǐ(  ) xuàn(  )耀 繁zhí(  )
màn(  )延 云xiāo(  ) bì(  )邪
鲜yú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备战p32
答案:藉 垦 锤 砥 炫 殖 蔓 霄 辟 腴
中考考点聚焦
1、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背影》
2、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
背影
朱自清
思考讨论
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重点写哪次?
















思念父亲
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别后怀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探身



(2)刻画父亲背影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根据原文填空。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的描写。恰到好处的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中考常考的形式:从描写角度赏析,即从人物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或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赏析。
常用的答题格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性格,烘托了······气氛,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揭示了······的主题等。
白 杨 礼 赞
茅 盾
白杨树
象征
抗日军民




树 ——人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北方的农民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是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中考常考的形式:一是象征手法的作用,二是象征意义。
常用的答题格式: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这一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三、文言文关
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外户而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之不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2019日照中考《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019日照中考《愚公移山》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有误,句意: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D)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外户而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之不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019日照中考《愚公移山》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
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以:凭借;/以:来;
B.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之:结构助词,的;
D.虽:即使/虽:即使。
故选:D。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2019日照中考《愚公移山》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
复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篇重点文言文的知识
2.掌握文本内容理解和写法特点的高频考点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代词,这,这个。
怎么,哪里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句意: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句意
告诫。
谨慎
介词,把。
准则,标准
道理。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句意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道路。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句意
得到,实现。
志向。
遵从
固守,坚持。
原则。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威胁暴力。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 )
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 ①往送之门,戒之( )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
②居天下之广居( )
之: ①母命之( )
②住送之门( )
告诫
谨慎
居住
住所
代词,她,代指女儿
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今义: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 今义: )
3.与民由之
(古义: 今义: )
真正 、确实
诚实、真诚
缘由
正直,正义等
遵循。
准则、标准。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4.丈夫之冠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惑乱、使……迷惑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改变、使……动摇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屈服
名词用作动词, 行冠礼
5.以顺为正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准则,标准
1、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 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
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主 旨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中考链接
11.解释下列红体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B与民由之 由:遵循。
C以顺为正者 正:正直 D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命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惧有伏焉
13.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2分)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小试牛刀
c
D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共15分)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行拂(fú)乱其所为,
6、人恒过,然后能改,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兴起,指被任用
2、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
这,这个
违背 扰乱
常常
衡通“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了解,明白
在国内 拂通“弼”辅佐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翻译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 空乏:使……资财缺乏
动忍:使……坚韧
1.词类活用: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字词总结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小结
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引申拓展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
孟子名言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积累
中考链接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过错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
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小试牛刀
A
D
B
作业:
完成《中考备战》大本中相关的的练习题
这节课就到这啦,你们都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