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0: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教材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的必读作品,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作者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意气风发,是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八年中国生活的经历让他拥有了颇多见闻,因深受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影响,他穿越封锁线到陕北去“朝圣”,后来与中共保持了一生的密切关系。斯诺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葬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领袖、红军高级将领、普通老百姓、士兵以及红小鬼的故事;从作者四个月的采访中,世界各地人民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并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希望在西北;更让西方世界明白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一预言非常有远见。
江河奔流,热血如昨。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会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中国人挺身而出,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得以渡过难关,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时隔八十余载,中国让世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书中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奋斗进取精神,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将永远是一颗照耀着全中国的闪亮红星。
【时政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开始被严密封锁。正如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迷,有太多的疑问在关心中国局势的人们心头盘旋。
面对国内革命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没能回答如何正确判断当时局势、如何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撤销了陈独秀在党内的职务,批判和纠正了其右倾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但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在党内统一思想,明确工作方向。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革命有关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会确定了争取群众、做群众工作、积蓄力量的总路线,从而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即党的六大召开的同年,斯诺来到中国上海,他怀着对被压迫、被剥削、受天灾人祸的中国人民的无限同情心以及强烈的正义感,开始了对中国国内革命斗争的关注,这也为后来斯诺进入陕北苏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斯诺去陕北,实际上并不只是他作为一个记者发现了陕北,也是陕北方面发现了他,并安排了他从北京到陕北的行程。斯诺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到达陕北的,因此他可以算作是一个“国际统战对象”,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统战工作巨大成功的一个缩影。
《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他向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长期消息封锁。该书诞生之时,曾激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红色革命中。时至今日,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和故事仍闪烁着勇敢、自信、乐观、奉献的光辉。八十多年来,《红星照耀中国》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这正是纪实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也是那段非凡的历史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一年多课堂学习活动训练,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以据此设置一些合作探究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纪实性作品,其中涉及到了大量中国革命史实及背景知识,虽然八年级学生开始在历史课中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对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但其中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还是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且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和情感的联结。因此,教师需要找到符合学生现阶段年龄与认知结构的阅读驱动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清全书的内容架构,并调用自己知识储备来印证书中的部分内容。
2、了解作品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并结合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产生诸多与事实有关的阅读问题。
3、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把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4、通过对书中人物的个性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整体自由阅读。
5、通过和采访对象的比较,并结合“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事实,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继承红色基因,重温红色记忆”活动。
6、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感悟“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隔膜,形成阅读期待,延伸阅读行为。
2、让学生学会主动从革命人物身上汲取营养,并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猜读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制作交互式小游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分享自己是否有喜欢的同龄偶像,并说说自己喜欢该偶像的原因(偶像身上有哪些品质或精神吸引你),并由同龄的偶像这一话题过渡到本次导读课的主题:带领同学们去认识一群在特殊的岁月中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堪称同龄人偶像的少年英雄。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为过渡到本课学习的主题做铺垫。
二、红星猜猜看
1、猜猜书名的含义。
提问:这本书的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请你快速浏览目录,根据目录中各章节的小标题,猜猜书名的含义。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中国红军的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逐渐扩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2、猜猜创作意图
提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你能猜猜这位外国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吗?
明确:①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②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斯诺为什么要写〈红星照耀中国〉》。
微课文案:
1928年,时年23岁的埃德加·斯诺大学毕业后,成为多家美国报刊驻东南亚的记者,从此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图片
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为了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6年6月,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性墨水写的给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架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出发前,斯诺踌躇满志,给美国的出版商写信说道:“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写的东西。假如我达到目的,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的确,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此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猜读法去感知作品的内容以及本书的写作意图和背景,初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微课资源适时补充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3、了解纪实性作品
这本书就是斯诺进行大量的采访后写成的,所以书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一类的作品就叫做纪实性作品,它不是凭空捏造的。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三、探寻红星之光
1、在斯诺的采访对象中,有不少是同学们的同龄人,或者是讲述了他们在同学们这个年龄段所经历的故事。假如你是跟随斯诺一起进行采访的小记者,根据下列有关采访对象的关键词提示,你最想采访哪一个采访对象?请完成老师发送的互动投票。
2、每个小组在进行采访手记总结时,需要在黑板上写下相应的关键词。
采访任务学案
采访对象1:少年红军
斯诺:你们都说自己是红军,你们真的有参加过长征吗?
少年红军(老狗):当然,我是在福建参加的红军六千英里长征,一路走过来的。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二万五千里, 。
斯诺:
少年红军(老狗):怎么会不喜欢呢? 。
斯诺:就这些?
少年红军(老表): 。
斯诺:你们为什么想要参加红军呢?
少年红军3:我的父母是贫农,家里只有四亩地。 。
斯诺: ?
少年红军3:他们不会难过呀,反而很开心。
斯诺:你又为什么参加红军呢?
少年红军(铁老虎):我原来是一个铁匠学徒,但师傅老不让我们吃饱。红军经过我们县的时候我就去参军了,因为红军 。
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 的少年红军,感受到了 。原著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 。
采访对象2:红小鬼
斯诺: ?
红小鬼1:我今年十五岁啦。
斯诺: ?
红小鬼1:不错,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斯诺:你为什么想要当红军呢?又是怎样当上红军的呢?
红小鬼2: 。
斯诺:你们参加了红军都能做些什么呢?
红小鬼3:别看我们人小,我们能做到事情可多了。 。
斯诺:你说连彭德怀过路也得你们通过,这是真的吗?
红小鬼4: 。
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 的红小鬼,感受到了 。原著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 。
采访对象3:彭德怀
斯诺:有人跟我说,只要了解你童年的经历,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青年投奔红军了。你可以给我介绍一下你的童年吗?
彭德怀:其实我九岁的时候因为家人不喜欢,被赶出家门,在外闯荡。
斯诺:你离家在外闯荡时都做过些什么呢?
彭德怀: 。
斯诺: ?
彭德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16岁时在湖南带领农民攻打一个地主的粮仓。当时情况是这样: 。
斯诺:当时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吗?
彭德怀: 。
斯诺:你之前还从事过谍报工作,但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后来是怎么逃脱的呢?
彭德怀: ,最后他们从我口中得不到什么东西,出乎意料地放了我。
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 的彭德怀,感受到了 。原著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 。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原著中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形成采访任务,采用根据上下文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迅速圈定重点内容,并通过设置随访小记者的角色以及分享原著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两个赏读任务,将学生阅读与赏读的活动以采访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采访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也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行采访总结的板书,也为下一个环节学习红军精神做好了准备与过渡。
四、点亮红星照我行
1、对比以上的采访对象,你觉得自己拥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2、交互式游戏“点亮红星照我行”。一种红军精神就是一颗红星,红军精神永不会过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你想要点亮哪一颗星星伴你前行呢,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好“点亮红星照我行”的交互式游戏。屏幕上未被点亮的星星是暗淡的,但当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点击代表着“乐观”、“感恩”、“坚强”、“英勇”、“忠贞”、“爱国”等红星时,星星就会瞬间亮起来。这一游戏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与仪式感,并承接上一环节,巧妙地让学生结合时政热点(如新冠疫情、中印边境冲突等)以及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历谈谈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引入毛泽东诗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结主题“恰同学少年”。
4、全体学生齐声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点破本节导读课的主题,从原著回归学生本身,并由学生个人上升到国家与未来,并以充满激情的齐读方式给予学生心灵的冲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五、更多谜题等你探索
(一)斯诺在来中国采访前脑子里存在着很多疑问,比如以下这些。如果你是斯诺你还想知道有关红军的哪些秘密?
1、“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2、“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质炸弹?”
(二)教师出示更多疑问,设置阅读悬念。
1、在这本书中斯诺采访了共产党领导,而且都颠覆了斯诺以及外界对这些领袖的印象,你想知道他们的成长故事吗?
2、红军长征路上又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3、斯诺在完成采访准备离开后忽然发现装有所有采访材料的行李包不见了,后来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4、《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在出版前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审查曾改名为《西行漫记》,到底它写了什么内容让国民党如此紧张?
(设计意图)从斯诺采访前的疑问到学生读前的疑问,再到教师设置的阅读悬念,三位一体,由系列问题触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六、读书规划
给学生拟定读书规划,并让学生从小组合作的任务单中至少选择3个感兴趣的任务来完成(学生也可以自行确定研究任务),并进行读书汇报展示。
阅读规划
小组合作活动(读书汇报)任务
第一周
序言、第一篇至第三篇
1.根据书前的序言为本书写一段推荐语制作成腰封,向学弟学妹们推荐这本书。
2.搜集资料并了解作者埃德加·斯诺写过的有关中国的其他纪实报道,结合原著探析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系列报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3.搜集其他史实资料,结合原著内容,梳理周恩来和贺龙的成长历程,并制作成6分钟左右的视频纪录片。
4.根据原著内容,为红军剧社旧址写一篇导游的介绍词。
第二周
第四篇至第六篇
1.根据原著探究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2.以“不一样的伟人”为主题,梳理你从原著中感受到的毛泽东形象,并将其与此前了解到的毛泽东形象作对比。
3.阅读其他有关红军长征渡过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叙述文本(如推荐阅读王树增的《长征》),分析它们在写法上与原著有什么不同。
4.举行以“长征精神是否过时”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
第三周
第七篇至第九篇
1.根据原著内容,为红军将领彭德怀、徐海东设计系列不同的书签。书签上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人物功过、赞颂他们突出的精神品质或描述他们的形象。
第四周
第十篇至第十二篇
1.阅读全书后,以埃德加·斯诺的口吻,写一篇采访后记,分享自己的采访(阅读)感想。
2.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著内容,制作一张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的研究小专题,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读有所得。
七、板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教学反思】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本由记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而写就的新闻通讯报告纪实作品,其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也是一部关于写红军、共产党和红色中国革命的书籍,很像历史史料书籍,很多人可能会把它当成历史之类的书来阅读;这还是一本将近500页的厚厚的名著,较容易造成学生“读了后面而忘记前面”的阅读尴尬。再加之学生对“红军”和“长征历史”比较陌生,有些章节读起来难免乏味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纪实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把其当成历史书的角度去阅读这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教学时我选取了原著中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群像作为重点品读对象,以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最大限度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同时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下,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的事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红色基因”,唤起重温“红色记忆”的欲望,为开展系列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再结合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感悟“大国精神”“大国力量”“大国担当”,收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我强调学生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来历,了解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衍生出诸多与事实关相的阅读问题,对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整本书做了较好的引领。其中猜读法唤起了学生的课堂阅读期待;扮演采访者并与受访者完成采访任务调动了学生了解本书人物的热情;角色扮演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在采访情境中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填空式采访任务和采访手记的问题提示,为学生快速完成阅读任务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本书自1937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80多年,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这种政治意义在当下还具有吗 ?如今我们重读这部红色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对于这一追问,学生似乎在沉思。因此要切实指导学生做一些名著方面的高连阅读与总结,如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保尔精神之间的共同点等,并推荐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类似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如《恰同学少年》《红岩》《觉醒年代》等,同时指导他们怎样去读,而不仅仅是读到了什么。如此一来,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和而不同”的爱国情结就会像一把烈焰,逐渐贯穿学生阅读体验乃至人生历程的始终。
《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纪实文学的传奇,人民日报曾评论,“《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诺真实而细腻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这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