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思政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文章是茅盾先生对伟丈夫似的白杨以及北方抗日军民礼赞,语言质朴,情感炽热。它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象征手法是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作者笔下极为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形象以及精神高度吻合,作者借白杨树热情礼赞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本文,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尤其是对文中几次出现的语言进行对比赏析,从而体会作者对于白杨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热情颂扬。基于文本特殊的时代性,在实际教学中要赋予“白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对白杨精神获得更深刻的领悟。
学情分析
散文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虽然对文体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却不能细腻阅读和体悟,再加上本文所写时代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要达到情感共鸣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拓展相关背景,结合背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更需要进行延伸,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获得长远的有意义的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品读句段,赏析精美语言,概括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及精神内涵。
3.通过背景链接,资料拓展,明确象征意义,领悟新时代下白杨精神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题目《白杨礼赞》,并思考:题目中应该重读哪个词语?从题目中能提出哪些问题?
发言预设:重读“礼赞”。 “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礼赞”?礼赞白杨树的什么精神?
礼赞:崇高敬意的赞美。让我们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设计意图:题目和文章内容息息相关,就本篇文章而言题目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值得学生揣摩。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引发兴趣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开头。)
活动一:寻白杨之不凡
(1)默读文章,勾画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和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和段落。
(3)跳读全文,用精准的词语概括白杨树“不平凡”在哪里?
明确:
第二自然段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段落。
第五自然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段落。
第七自然段描写白杨树精神内涵的段落。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生长环境不平凡-------雄壮、伟大、略显单调”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外形不平凡-------力争上游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伟丈夫式的不平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初步感知文意的环节,通过默读、朗读、跳读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熟悉文本。任何文章深层次的感知都是从熟悉文本开始,《白杨礼赞》篇幅不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对于文章已经基本熟悉,在第三个小环节的活动中,精准概括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就很顺畅了。从外在的不平凡到内在的不平凡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为后面探究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品白杨之不凡
(1)文章第二自然段并没有一字写“白杨”,你是如何感觉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2)文章中三个段落写到白杨树的不平凡,但他们的过渡段,你们注意到了吗?富有情感地朗读,体味其中有什么异同?
(3)礼赞白杨就是礼赞白杨精神,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白杨的象征意义揭示出来的?白杨精神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指的是哪一类人的什么精神?(结合背景考虑)
预设:(1)文章开篇写到的是一个由黄和绿主宰的坦荡如砥的田野,白杨树没有出现,但是它是为第二段白杨树的出场“蓄势”,这个画面着力呈现的内容是“一排,或者三五株,或者一株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它给予人画面式的冲击。试想想,在那样单调的环境中出现一排,或者三五株,或者一株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是多么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不写白杨树却是烘托白杨树,旨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齐读这几段,感受情感由弱变强,品味句式、语气的异同。
从“实在是”到“决不是”,从“一种树”到“树”,从“赞美”到“高声赞美”,句式愈加简短、语气愈加肯定、情感愈加炽热。
(3)明确第七段: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四个句子分别用“只是”“至少”“竟”“更远一点”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逐层深入揭示出来,崇敬之情如飞瀑般势不可遏,反问的语气气势更加强烈。
点拨: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物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强调神似。与比喻不同,比喻着重于形似,是句子的修辞,象征是文章的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统一战线濒于分裂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面貌,留下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此文。
白杨树象征的就是抗日军民,白杨精神就是抗日军民的团结战斗、坚强不屈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深入探讨文章如何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从开篇的烘托到语句的反复回环再到层层递进这些语文的知识点需要通过问题引领解决,最后水到渠成提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活动三:悟白杨之不凡
我们说文章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情感鲜明的作家,我们一起来了解茅盾。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教育。他12岁就在作文中明志: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毕生稿费全部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鼓励文学创作。如此看来,茅盾先生就是有着爱国情怀的那一株白杨树,是白杨精神之爱国的外化。现在硝烟远去,那么新时代的“白杨”有着哪些不平凡的精神呢?
预设:
白杨精神的时代新内涵:(1)由白杨树不畏惧恶劣的气候条件与恶劣的地理环境想到驻守边疆的战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坚强乐观、顽强奋斗的崇高品质,“扎根边疆,蓬勃向上”的精神。那种炽热、滚烫、浓烈、清澈的爱。
(2)武汉疫情,逆行者。那些医护工作者,平凡的志愿者,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普通工人。他们守护着患者,守护着祖国人民的安康,他们的慷慨赴危难的精神是白杨精神。
(3)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胜利来之不易,在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超过1800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的战场上。他们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白杨精神。
(4)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支教教师,让山区女童免费上学的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温暖的无数人的花甲老人;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的那些科学家们;坚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用双脚丈量祖国山河,初心不改的国测队;这些都是可贵的白杨精神,朴质,奉献,谦卑,坚守……
(设计意图:《白杨礼赞》礼赞的是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是那可贵的军民团结一致对外的坚强不屈的精神,白杨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所以需要挖掘其时代内涵,感悟新时代下白杨精神有哪些。从茅盾的爱国过度,感受茅盾的爱国就是白杨精神,那么后面的对白杨精神的拓展学生就有话可说,这种精神不是停留在那个时代,而是传承下来的。学生对于新时代的白杨精神解读就更加的深刻,会有更深的领悟。)
结语
(阎维文《小白杨》配乐)同学们,耳边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小白杨》,我们中华民族走过那个年代,走在和平年代,终将走向富强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这些积极进取,坚守奉献的生命都值得我们礼赞,白杨精神代代相传,它代表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地脊梁,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代表的是每一位有如白杨树的中华儿女。让我们在茅盾的《题白杨图》的诵读之声中结束本文的教学。
作业布置
《白杨礼赞》是非常经典的一篇散文,请从语言风格、情感、主题等任选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设计意图:切合中考方向,训练微写作,让学生在写中对于白杨精神领悟得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说实话,如果没有认真进行深度备课,是很难对它喜欢起来的,文笔不是那么优美,情感不是那么含蓄,主题也是显而易见,那么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一直是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这节课的设计在三个活动上下了功夫。既然文笔不那么优美,那么他的朴质是不是恰好和白杨树的朴质相称;既然他的情感是外放的,那么我何不把那些表达情感的语句抽离出来,感受茅盾情感抒发的热烈;既然主题显而易见,我是不是应该挖掘新的内涵,给学生以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事实证明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有所获,心灵有所震撼。
“课堂以学生为本”带着问题进入教学,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这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课堂开始我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入课堂,在活动中设置一些主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在情感价值观引领方面,我扣住新时代白杨精神,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走向大语文。让他们眼中,心中不仅有课本,还有生活,让他们了解边疆战士的坚守奉献以至于献出生命;让他们了解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的坚守和慷慨;让他们了解千千万万走在扶贫路上的基层干部;让他们了解许许多多担得起白杨精神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儿。从而给学生正能量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