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 3.3.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调节(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 3.3.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调节(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1 21: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调节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1课时
情境1: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会明显升高。
1.坐过山车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且不受控制,请解释原因?
当受到极速行驶的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不受意识支配,直接使心跳加速;同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也使心跳加快。
讨论:
情境1: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会明显升高。
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讨论:
当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时,心跳加快、加强,属于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也支配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心脏,也使心跳加快,这属于激素调节。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可以直接调节心脏活动,也可以通过调节激素的分泌、再通过激素调节心脏活动;
坐过山车时,肾上腺素 和CO2含量升高,使呼吸急促,请构建调节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CO2含量升高
呼吸
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增大,加快清除CO2
维持体内
CO2含量的
相对稳定
感受器
刺激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归纳出体液调节的概念?
活动一
活动二
*因此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常常采用含有5%左右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1)概念: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体液调节的物质
激素(主要):
如甲状腺激素等
非激素:
如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以及 一些代谢产物(CO2)等
1
体液调节
(3)范围:
①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②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1
体液调节
衣藻
草履虫
水母
海葵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信息分子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激素、CO2等
神经递质
体液运输
反射弧
较缓慢
较广泛
准确、比较局限
比较长
短暂
迅速
结合坐过山车实例,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及原因探讨?
1.为什么神经调节迅速而体液调节较缓慢?
2.为什么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
神经调节信号直达效应器所以反应迅速,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反应较缓慢。
神经递质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被转移走,所以作用时间短暂;虽然激素被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被灭活,但血液中各激素活性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所以作用时间较长。
2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活动三
1.(2023·云南昆明一中高二期末)下列不属于体液调节的是
A.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B.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
C.二氧化碳使人体呼吸中枢兴奋
D.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属于神经调节,B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
C.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D.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C错误。
1
体温恒定的实质(原因)
产热
安静状态:
运动状态:

散热
散热方式:
肝、脑等
骨骼肌
传导 对流 辐射 蒸发
主要来源:
主要散热器官:
代谢产热
皮肤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2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
探究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
长津湖:一场血战打成三个冰雕连
情境2:在长津湖战争中,英勇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伏击敌军,不畏严寒、坚守阵地,部分战士被冻成“冰雕”,展现了我国志愿者惊人的意志力!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他们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的模型。
活动四
寒冷环境中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出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汗腺分泌量减少
传入
神经
骨骼肌战栗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垂体
TRH
TSH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大脑皮层
产生冷觉
增添衣物
3
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
炎热环境中
皮肤热觉感受器
传出
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汗腺分泌量增加
传入
神经
增加散热
大脑皮层
产生热觉
减少衣物
阅读P59第1、2自然段,结合P59图3-9,构建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的模型。
体温调节是由 调节和 调节共同实现的。
神经
体液
3
体温调节过程—炎热环境
4
体温调节方式
寒冷环境
高温环境
停留过久
停留过久
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
体温降低
机体产生的热量
不能及时散出
体温升高
①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
②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
③破坏内环境稳态;
④严重时危及生命;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举行的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因冰雹等极端天气,21名参赛人员出现失温现象导致死亡。
中暑
由此,说明体温调节特点是什么呢?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
体温调节特点
尝试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并分析比较25 ℃与10 ℃条件下人体产热量的大小关系。
如图所示:
分析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
任务
人体25 ℃时的产热量(a)、散热量(b)和10 ℃时的产热量(c)、散热量(d)的大小关系是:人体25 ℃时产热量(a)=25 ℃时散热量(b)<10 ℃时产热量(c)=10 ℃时散热量(d)。
核心归纳
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理解
(1)人体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
(2)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3)体温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
(4)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仍等于散热。
3.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寒冷环境中,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4.(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末)健康人处于0 ℃、30 ℃的环境中产热量分别为a1、a2,散热量分别为b1、b2。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酶的活性
B.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强
C.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a1≈b1,a2≈b2,a1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因此体温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酶的活性,A正确;
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B正确;
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机体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代谢减弱,减少产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C正确;
体温恒定的机理是产热量=散热量,因此a1≈b1,a2≈b2;0 ℃条件下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大于30 ℃,因此a1>a2,b1>b2,D错误。


皮肤冷觉
感受器
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传入
神经
传出
神经
增加产热
(主动)
减少散热
炎热
皮肤热觉
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
汗液分泌增多
传入
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增加散热
腺体的分泌
TRH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垂体
TSH


皮肤冷觉
感受器
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传入
神经
传出
神经
增加产热
(主动)
减少
散热
炎热
皮肤热觉
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
汗液分泌增多
传入
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增加散热
腺体的分泌
TRH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垂体
T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