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0: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专题分享
演讲人: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埃德加 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到1937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写作背景】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1
【写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2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题目解读
哪位同学知道纪实作品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01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具体来说,它包括新闻、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02
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03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为什么斯诺要千里迢迢从美国跑到远在中国西北的苏区采访,写作《红星照耀中国》?
Marco Polo,1254-1324
Dr. Fu Manchu
早在马可·波罗来中国以前,地理位置上的世界东方,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因其盛产茶叶、香料、瓷器、珠宝等物,一直是西方人憧憬向往的“遍地黄金之地”。对东方的想象开启了整个航海时代。但是,到了19世纪晚期,东方形象在西方,一反此前的光辉荣耀,成为邪恶、贪婪的代表。“黄祸论”思潮蔓延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人是丑陋、污秽、危险的。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
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
【当时几套传播广泛的诋毁话语】
1.共产党共产共妻、
杀人放火、游而不击
2.红区是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寸草不生
3.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共产共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P.2-6
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
……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因此,这里有一个日益使人感到兴趣和日益变得重要的值得采访的消息,正如记者们在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上发出电讯之余相互承认的一样,这是中国的唯一值得采访的消息。然而,我们大家对它却一无所知,实在令人可悲。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斯诺在书中道:“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依然完好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本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斯诺认为红军长征不是溃退,而是相信他们“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时局的正确预见,或是决定日后红军以及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当然,鼓舞军心的各位将领也功不可没,他们使红军的力量完好无损,“把原本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支撑红军行进二万五千里的,不是人数,不是武器,更不是底气,毕竟谁在当时也无法预测共产党会占上风。他们靠的,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吗?这种强烈的信念就是他们的“顶梁柱”!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周恩来
贺 龙
毛泽东
刘志丹
彭德怀
徐海东
朱 德
“大鼻子红都追星记”
书中对毛泽东这样描写到:“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毛泽东是一个精明且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看马克思哲学作品,还看康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他对世界形势非常熟悉,对世界历史、欧洲社会和政治也有深刻的了解。毛泽东是一个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客耐劳的领导者。在陕北,他的房屋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奢侈品也只是一顶蚊帐。他的生活和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此外,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周恩来:
斯诺在书中写到: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
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周恩来是一个简朴、周到的司令。他的司令部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土炕上挂着一顶蚊帐,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和一张木制的小炕桌。他待人接物周到、极有涵养。他为斯诺拟定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并用相当谦虚的语气对斯诺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他还是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反者”。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受过开明的教育,后因组织学生运动而锒铛入狱。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参加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此后,他辗转汕头、广州、江西、福建,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中继续忠于革命。
彭德怀:彭德怀是一个极具领导才能的革命家。
他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头头是道,
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多次以少胜多。他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他正义感极强,在看到大地主饥民要求平价买米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大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他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精力过剩的人,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朱德:朱德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的统帅。在军队里,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在战争中,他将在法属印度支那边界执行卫戍任务时的经验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拥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为寻找共产党,他拒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职位,长途跋涉,到上海、柏林、北京寻找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后仍能保持团结,他的个人魅力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
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
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
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这些优秀的革命者的领导下,在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金钱、物资匮乏等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坚持革命,他们百折不挠、奋勇拼搏、自信乐观等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精神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
让我明白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是深深地根植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根植于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根植于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
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旅行就是体味不同的人生。斯诺冲破层层阻碍,来到陕北采访,实际上就是一场人生的旅行,他不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而且体味到了不同的人生。
整部作品,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他的行踪和见闻为线索来安排结构的。全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等。而我对于其中长征的部分感受最为深刻,因为我的曾祖父就是一名参加过二两五千里长征英勇战士。《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因而有必要让大家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这部分我想带领大家一起背一背《七律-长征》
瑞金——湘江——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安顺场)——泸定桥——毛儿盖——腊子口——吴起镇——会宁
拓展资料: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红
长征路线图
瑞金——湘江——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安顺场)——泸定桥——毛儿盖——腊子口——吴起镇——会宁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
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那么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呢?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和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人民日报》评论说:“《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于斯诺真实而细腻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让我们从这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吧!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长征精神的内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寄语
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