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2: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美国时代公司在评选的1000年来最具影响
力的百人百事评选结果中,既没有“二战英雄”
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也没有美国的“建
国之父”华盛顿,而毛泽东却出现了两次,在
这100个人中, 惟一选登了毛泽东的一条著名
语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充
分表明外国人对毛泽东世界地位的认可。由此
可见毛泽东的影响之大。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
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级别最
高的记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亲自撰写
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入新课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创作,
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享誉海内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作者简介
新闻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
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
的一种文体。
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特写、评论等;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
消息指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事件详细
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
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
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文体知识
(1)新闻的特点:①真实性;②及时性;③公开性。
(2)新闻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3)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4)电头: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等的文字。
文体知识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
语五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
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一般指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
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
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
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必不可
少,而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文体知识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文体知识
导语
重要性递减原则
主体
①摧枯(kū)拉朽:摧毁枯草朽木。形容气势盛大,对方不堪一击。
②溃(kuì)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读音释义
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整体把握
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整体把握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属于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两个特点。
合作探究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它包括新闻的哪些要素?有什么作用?
要素:何时(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如何(渡过长江)。
作用: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总领了全文,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嘲讽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词语赞扬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合作探究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句话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描写。
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也说明我军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阻隔和敌人的顽强抵抗(深层含义);“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严整有序和稳操胜券的信心。这句话不仅是客观的描写,更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拓展延伸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1、填空。
(1)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有时兼有______、______。
(2)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五部分。
抒情
课堂检测
叙述
议论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
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