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赤 壁
杜 牧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楚国大
夫屈原为国力谏,被楚怀王放逐,最后投汨
罗江而死;东汉贾谊才高八斗,却因谗被贬,
英年早逝;诗仙李白自比管仲,却被唐明皇
逐出长安,发出“行路难”的悲叹……今天
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赤壁》,看看作者有怎
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
导入新课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
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
人,宰相杜佑之孙。与李商隐合称“小
李杜”。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
喻之作。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尤以
七绝最为出色,如《过华清宫》《江南
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
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擅长文赋,其
《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还注重军
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
作者简介
《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背景链接
咏史诗
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咏史诗发端
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
繁荣期。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
咏古抒怀。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
《蜀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刘长
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李商隐的《贾生》,
杜牧的《泊秦淮》《赤壁》《江南春》《题
乌江亭》等。
文体知识
赤 壁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qiáo)。
读音停顿
这首诗前后两句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前两句是叙事;
后两句是议论。
整体把握
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从它写起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合作探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包含着一个有名的成语,请写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合作探究
历史上一般如何评价赤壁之战?诗人又是怎么评价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合作探究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化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道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原句能以小见大,使感情表达更含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咏史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道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能使人联想到杜牧在《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课堂检测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