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A卷】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2 07:31:0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A卷】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2高二上·重庆市月考)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一般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尿毒症。为维持该病患者内环境的稳态,需要透析清除患者血液中的(  )
A.蛋白质 B.胆固醇 C.代谢废物 D.葡萄糖
2.(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DNA,尿素、氨基酸 B.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Na+
C.葡萄糖、胰岛素、K+ D.呼吸酶、抗体、H+
3.(2022高二上·天津市期中)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膀胱内的尿液 B.肺泡腔内的气体
C.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D.突触间隙的液体
4.(2022高二上·吉林期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液和血浆 D.淋巴液和组织液
5.(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的是(  )
A.溶菌酶 B.血浆蛋白 C.胰液 D.生长激素
6.(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2022年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清远市举行。运动员剧烈运动会使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等酸性物质,但运动员血浆的pH却维持在7.35~7.45,这与血浆中直接相关的物质是(  )
A.Cl- B.H2PO4- C.CO32- D.HCO3-
7.(2022高二上·辽宁期中)下列变化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改变的是(  )
A.病毒感染引发的体温上升
B.饮用食醋后胃液pH下降
C.剧烈运动后血浆pH下降
D.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因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渗透压上升
8.(2022高二上·宜昌期中)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相互关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下降,易导致组织水肿
B.淋巴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组织液
C.组织液的形成与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壁有关
D.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具有更多的蛋白质成分
9.(2022高二上·深圳期中)孕妇经常会出现身体浮肿现象,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10.(2022高二上·成都期中)下列溶液渗透压最大的是(  )
A.0.2 mol/L的葡萄糖溶液 B.0.2 mol/L的果糖溶液
C.0.2 mol/L的蔗糖溶液 D.0.2 mol/L的KCl溶液
11.(2023高二上·深圳期末)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可进入血液中
C.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12.(2023高二上·深圳期末)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13.(2022高二上·云南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B.内环境稳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等
C.正常人血浆pH维持稳定与血浆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D.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14.(2022高二上·烟台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抗体、呼吸酶、尿素等
C.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时,可能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15.(2022高二上·广东月考)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条件。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吃咸的食物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
B.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维持其渗透压稳定至关重要
C.CO2是代谢废物,可通过呼气排出,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D.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6.(2022高二上·龙江期中)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丁表示组织液、乙表示细胞内液
C.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和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17.(2022高二上·如皋月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健康人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不变的
D.由于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所以蛋白质含量比淋巴高
1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显著升高
19.(2021高二上·莱州月考)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下列关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B.在细胞水平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D.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
20.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功能时,极易出现水潴留(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滞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失调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来维持
B.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组织间隙液
C.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增加,下肢浮肿,体重增加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30分)
21.(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起调节作用的缓冲对是   。正常情况下②处的CO2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处。
(3)人体中②的渗透压主要由   决定。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其结果将会引起   。
(4)若代表肝脏组织细胞,进食5小时后A处血糖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处。
(5)一般情况②中   等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③的来源有   。
22.(2022高二上·河南月考)下图为内环境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C分别代表   ,三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某人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一般需要溶解在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中,目的是   。除此之外,内环境的稳定还包括   、   等理化性质方面的稳定。
(3)若组织细胞代谢异常旺盛,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并分泌出细胞,则短时间内可能造成C的   升高,从而引起   现象。
23.(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下图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代表   ,③与①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2)图中B代表   系统,人体通过B把   (答出3点)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定。
(3)某同学参加学校集体劳动后,手掌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内环境组成),一段时间后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   。
(4)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24.(2022高二上·辽宁期中)下图为人体新陈代谢局部模式图,A~D分别代表人体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的组成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所代表的系统分别为   、   、   、   。E结构除具有保护作用外,与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有密切关系,则E是   。
(2)细胞外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
(3)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③中运输的葡萄糖进入①需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4)剧烈运动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会使血浆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手段,为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态,需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毒素和多余水分,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都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物质,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葡萄糖和K+属于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胰岛素属于细胞的分泌物,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BC、膀胱中的尿液、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和外界直接相通,都不属于内环境,ABC错误;
D、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4.【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
5.【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
B、血浆蛋白位于血浆内,属于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胰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属于调节类物质,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6.【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成CO2和H2O,运动员的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这与血浆中直接相关的物质是HCO3-。
故答案为:D。
【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7.【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主要方面,故病毒感染引发的体温上升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A不符合题意;
B、胃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饮用食醋后胃液pH下降不属于理化性质的改变,B符合题意;
C、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剧烈运动过后血浆pH下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浆内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导致渗透压上升,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8.【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会大量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
B、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只能由组织液流入淋巴液,B错误;
C、组织液的形成与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壁有关,C正确;
D、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具有更多的蛋白质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9.【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 孕妇经常会出现身体浮肿现象,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说明脚出现了水肿的现象,说明了组织液过多,这是由于血浆中的水进入到了组织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故答案为:D
【分析】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10.【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渗透压的概念是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量,0.2 mol/L的葡萄糖溶液、0.2 mol/L的果糖溶液和0.2 mol/L的蔗糖溶液含有的溶质微粒数量相同,因此渗透压相同,0.2 mol/L的KCl溶液由于KCl会分解成K+和Cl 两种溶质微粒,其渗透压比另外三种溶液的渗透压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2)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1.【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直接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也可以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即使机体组织水肿但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是可相互交换,C符合题意;
D、尿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也叫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脑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部分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从而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可以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不符合题意;
B、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急性腹泻患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B不符合题意;
C、长期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给机体提供能量;输注生理盐水可维持内环境的正常渗透压,维持细胞正常功能,C不符合题意;
D、炎症患者如果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导致细胞渗透吸水,致使细胞吸水涨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3.【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其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A错误;
B、内环境稳态包括各种化学成分以及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的稳定,B正确;
C、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这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4.【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正常生存需要内环境的稳定,同时细胞分泌相应的物质也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A正确;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时,可能会引起酶活性改变而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5.【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吃咸的食物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血浆渗透压不会显著升高,A错误;
B、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维持其pH的稳定至关重要,B错误;
C、 CO2是人体的代谢废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可以促进细胞呼吸,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6.【答案】B,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错误;
C、葡萄糖由血液运输,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故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C正确;
D、组织细胞因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但红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氧气浓度却高于血浆,所以若丁为红细胞内液,则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血浆)中的高,D错误。
故答案为:BD。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17.【答案】A,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就是指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得输出的信息减弱。负反馈使得系统倾向于稳定。故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A正确;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B正确;
C、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而非存在于血浆中,D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8.【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B正确;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9.【答案】A,C,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如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受到破坏,正常细胞就可能变成癌细胞,A正确;
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属于分子水平上的稳态,B错误;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C正确;
D、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据此答题。
20.【答案】A,B,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网络调节机制来维持的,A项正确;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B项正确;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减少,严重腹水等现象,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D项正确。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又称为组织间隙液,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存在于毛细血管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存在于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21.【答案】(1)②③
(2)NaHCO3和H2CO ;小于
(3)无机盐或无机盐和蛋白质;组织水肿或组织液增多
(4)小于
(5)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细胞内液和血浆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使正常人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正常情况下血浆处的CO2浓度小于组织液。
(3)人体中②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地流向组织液,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4)若为肝脏细胞,饭后5小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A处的血糖浓度小于B处.
(5)一般情况②血浆中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组织液,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故组织液的来源有细胞内液和血浆。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2.【答案】(1)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相比于淋巴液和组织液(或B、C),血浆(或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温度;pH
(3)渗透压;水肿(组织水肿)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根据箭头的流向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者成分大致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淋巴液和组织液(或B、C),血浆(或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浓度和体液浓度接近,药物一般需要溶解在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中,目的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值三个方面。
(3)若组织细胞代谢异常旺盛,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并分泌出细胞,则短时间内可能造成C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血浆中吸收水分,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象。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联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3.【答案】(1)淋巴;③(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泌尿;尿素、水、无机盐
(3)组织液;水泡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细胞内)
(4)神经—体液—免疫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据图分析,③为淋巴,淋巴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B代表泌尿系统,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把尿素、水、无机盐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态。
(3)水泡属于组织水肿,其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水泡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细胞内)。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液可以单向转化为血浆;细胞与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也可以相互转化。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4.【答案】(1)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
(2)③;Na+、Cl-
(3)①;3
(4)降低;NaHCO3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外界物质通过A进入B,B中的物质一般不能通过A出来,说明A是消化系统,B是循环系统;C与B之间物质能出能进,这说明C是呼吸系统;D系统有出可进部分,说明D是泌尿系统;皮肤除有保护的作用外,皮肤中的汗腺可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故E是皮肤。
(2)图中③是血浆,②是组织液,细胞外液中血浆中含大分子蛋白质最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
(3)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则组织细胞的①细胞内液中CO2浓度较高;③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3层生物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
(4)剧烈运动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呈酸性,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着缓冲物质NaHCO3,乳酸会与之反应,生成乳酸钠,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A卷】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2高二上·重庆市月考)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一般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尿毒症。为维持该病患者内环境的稳态,需要透析清除患者血液中的(  )
A.蛋白质 B.胆固醇 C.代谢废物 D.葡萄糖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手段,为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态,需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毒素和多余水分,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DNA,尿素、氨基酸 B.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Na+
C.葡萄糖、胰岛素、K+ D.呼吸酶、抗体、H+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都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物质,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葡萄糖和K+属于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胰岛素属于细胞的分泌物,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2022高二上·天津市期中)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膀胱内的尿液 B.肺泡腔内的气体
C.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D.突触间隙的液体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BC、膀胱中的尿液、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和外界直接相通,都不属于内环境,ABC错误;
D、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4.(2022高二上·吉林期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液和血浆 D.淋巴液和组织液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
5.(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的是(  )
A.溶菌酶 B.血浆蛋白 C.胰液 D.生长激素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
B、血浆蛋白位于血浆内,属于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胰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属于调节类物质,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6.(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2022年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清远市举行。运动员剧烈运动会使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等酸性物质,但运动员血浆的pH却维持在7.35~7.45,这与血浆中直接相关的物质是(  )
A.Cl- B.H2PO4- C.CO32- D.HCO3-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成CO2和H2O,运动员的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这与血浆中直接相关的物质是HCO3-。
故答案为:D。
【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7.(2022高二上·辽宁期中)下列变化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改变的是(  )
A.病毒感染引发的体温上升
B.饮用食醋后胃液pH下降
C.剧烈运动后血浆pH下降
D.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因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渗透压上升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主要方面,故病毒感染引发的体温上升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A不符合题意;
B、胃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饮用食醋后胃液pH下降不属于理化性质的改变,B符合题意;
C、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剧烈运动过后血浆pH下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浆内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导致渗透压上升,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8.(2022高二上·宜昌期中)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相互关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下降,易导致组织水肿
B.淋巴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组织液
C.组织液的形成与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壁有关
D.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具有更多的蛋白质成分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会大量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
B、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只能由组织液流入淋巴液,B错误;
C、组织液的形成与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壁有关,C正确;
D、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具有更多的蛋白质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9.(2022高二上·深圳期中)孕妇经常会出现身体浮肿现象,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 孕妇经常会出现身体浮肿现象,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39码的鞋,说明脚出现了水肿的现象,说明了组织液过多,这是由于血浆中的水进入到了组织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故答案为:D
【分析】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10.(2022高二上·成都期中)下列溶液渗透压最大的是(  )
A.0.2 mol/L的葡萄糖溶液 B.0.2 mol/L的果糖溶液
C.0.2 mol/L的蔗糖溶液 D.0.2 mol/L的KCl溶液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渗透压的概念是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量,0.2 mol/L的葡萄糖溶液、0.2 mol/L的果糖溶液和0.2 mol/L的蔗糖溶液含有的溶质微粒数量相同,因此渗透压相同,0.2 mol/L的KCl溶液由于KCl会分解成K+和Cl 两种溶质微粒,其渗透压比另外三种溶液的渗透压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2)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1.(2023高二上·深圳期末)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可进入血液中
C.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直接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也可以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即使机体组织水肿但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是可相互交换,C符合题意;
D、尿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也叫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2023高二上·深圳期末)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脑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部分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从而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可以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不符合题意;
B、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急性腹泻患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B不符合题意;
C、长期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给机体提供能量;输注生理盐水可维持内环境的正常渗透压,维持细胞正常功能,C不符合题意;
D、炎症患者如果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导致细胞渗透吸水,致使细胞吸水涨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3.(2022高二上·云南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B.内环境稳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等
C.正常人血浆pH维持稳定与血浆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D.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其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A错误;
B、内环境稳态包括各种化学成分以及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的稳定,B正确;
C、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这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4.(2022高二上·烟台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抗体、呼吸酶、尿素等
C.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时,可能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正常生存需要内环境的稳定,同时细胞分泌相应的物质也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A正确;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时,可能会引起酶活性改变而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5.(2022高二上·广东月考)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条件。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吃咸的食物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
B.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维持其渗透压稳定至关重要
C.CO2是代谢废物,可通过呼气排出,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D.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吃咸的食物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血浆渗透压不会显著升高,A错误;
B、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维持其pH的稳定至关重要,B错误;
C、 CO2是人体的代谢废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可以促进细胞呼吸,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6.(2022高二上·龙江期中)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丁表示组织液、乙表示细胞内液
C.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和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B,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错误;
C、葡萄糖由血液运输,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故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C正确;
D、组织细胞因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但红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氧气浓度却高于血浆,所以若丁为红细胞内液,则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血浆)中的高,D错误。
故答案为:BD。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17.(2022高二上·如皋月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健康人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不变的
D.由于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所以蛋白质含量比淋巴高
【答案】A,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就是指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得输出的信息减弱。负反馈使得系统倾向于稳定。故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A正确;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B正确;
C、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而非存在于血浆中,D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显著升高
【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B正确;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9.(2021高二上·莱州月考)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下列关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B.在细胞水平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D.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
【答案】A,C,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如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受到破坏,正常细胞就可能变成癌细胞,A正确;
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属于分子水平上的稳态,B错误;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C正确;
D、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据此答题。
20.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功能时,极易出现水潴留(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滞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失调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来维持
B.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组织间隙液
C.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增加,下肢浮肿,体重增加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答案】A,B,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网络调节机制来维持的,A项正确;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B项正确;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减少,严重腹水等现象,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D项正确。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又称为组织间隙液,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存在于毛细血管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存在于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30分)
21.(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起调节作用的缓冲对是   。正常情况下②处的CO2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处。
(3)人体中②的渗透压主要由   决定。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其结果将会引起   。
(4)若代表肝脏组织细胞,进食5小时后A处血糖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处。
(5)一般情况②中   等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③的来源有   。
【答案】(1)②③
(2)NaHCO3和H2CO ;小于
(3)无机盐或无机盐和蛋白质;组织水肿或组织液增多
(4)小于
(5)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细胞内液和血浆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使正常人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正常情况下血浆处的CO2浓度小于组织液。
(3)人体中②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地流向组织液,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4)若为肝脏细胞,饭后5小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A处的血糖浓度小于B处.
(5)一般情况②血浆中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组织液,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故组织液的来源有细胞内液和血浆。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2.(2022高二上·河南月考)下图为内环境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C分别代表   ,三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某人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一般需要溶解在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中,目的是   。除此之外,内环境的稳定还包括   、   等理化性质方面的稳定。
(3)若组织细胞代谢异常旺盛,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并分泌出细胞,则短时间内可能造成C的   升高,从而引起   现象。
【答案】(1)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相比于淋巴液和组织液(或B、C),血浆(或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温度;pH
(3)渗透压;水肿(组织水肿)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根据箭头的流向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者成分大致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淋巴液和组织液(或B、C),血浆(或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浓度和体液浓度接近,药物一般需要溶解在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中,目的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值三个方面。
(3)若组织细胞代谢异常旺盛,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并分泌出细胞,则短时间内可能造成C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血浆中吸收水分,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象。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联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3.(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下图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代表   ,③与①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2)图中B代表   系统,人体通过B把   (答出3点)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定。
(3)某同学参加学校集体劳动后,手掌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内环境组成),一段时间后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   。
(4)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答案】(1)淋巴;③(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泌尿;尿素、水、无机盐
(3)组织液;水泡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细胞内)
(4)神经—体液—免疫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据图分析,③为淋巴,淋巴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B代表泌尿系统,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把尿素、水、无机盐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态。
(3)水泡属于组织水肿,其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水泡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细胞内)。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液可以单向转化为血浆;细胞与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也可以相互转化。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4.(2022高二上·辽宁期中)下图为人体新陈代谢局部模式图,A~D分别代表人体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的组成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所代表的系统分别为   、   、   、   。E结构除具有保护作用外,与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有密切关系,则E是   。
(2)细胞外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
(3)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③中运输的葡萄糖进入①需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4)剧烈运动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会使血浆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1)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
(2)③;Na+、Cl-
(3)①;3
(4)降低;NaHCO3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外界物质通过A进入B,B中的物质一般不能通过A出来,说明A是消化系统,B是循环系统;C与B之间物质能出能进,这说明C是呼吸系统;D系统有出可进部分,说明D是泌尿系统;皮肤除有保护的作用外,皮肤中的汗腺可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故E是皮肤。
(2)图中③是血浆,②是组织液,细胞外液中血浆中含大分子蛋白质最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
(3)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则组织细胞的①细胞内液中CO2浓度较高;③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3层生物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
(4)剧烈运动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呈酸性,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着缓冲物质NaHCO3,乳酸会与之反应,生成乳酸钠,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