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弄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 《论语》 《大学》《中庸》合成“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文体知识——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
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问题,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即诸子散文,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读要熟读,思要精思
活动一:熟读
读文,关注注音和节奏
夫(fú) 郭(ɡuō) 粟(sù) 寡(ɡuǎ) 亲戚(qi) 畔(pàn) 封疆(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积累文言词汇
如:比得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之,结构助词,的。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之类。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积累文言词汇
词类活用
1.环而攻之(名词作状语,用包围的方式)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积累文言词汇
一词多义
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而:环而攻之 表修饰
而不胜 表转折
委而去之 表顺承
积累文言词汇
之: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指三里之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结构助词,的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到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失道者
天下之所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掌握课文大意
要求:
1.自读自译
2.逐字逐词逐句
3.译文写在笔记本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气候上的有利条件。
地利: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 内城。 郭: 外城。
环: 围。 夫: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是:这样。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 城墙。 池: 护城河。
兵革: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 坚硬; 锋利。 委: 放弃。 去: 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使…定居。 固:巩固。 威:威慑。
道:仁政。 至:极点。
亲戚:指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以: 凭借。 故: 所以。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城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才者何?
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三者轻重厉害若何?
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寡助若何?
多助若何?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活动二:精思
话题一:《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行文 ,体现在 。
精思,理解内容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气势磅礴;
观点明确,说理透彻。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
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话题二:
课文变形——谈谈课文变形的依据。
精思理解内容
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战必胜矣。
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战必胜矣。
四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战必胜矣。
提示:
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四分法:起——承——转——合
32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
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别人从我,这种文叫做论辩文。
——梁启超《作文教学法》
论辩文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特点:或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
一般论证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战争需要“人和”
道理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 天下顺之
失道者 亲戚畔之
“君子”战必胜
施行“仁政”
总
总
分
《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宋 李涂《文章精义》)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拓展
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