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09: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1
走近作品
2
艺术特色
3
阅读指导
4
专题探究
5
小试牛刀
6
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本书的兴趣。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主要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通过专题探究,感受书中的内容。
学习目标
1.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1905一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复始之旅》等。
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6月访问陕北革命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进入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走近作品
2.内容摘要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间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刻画了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3.作品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4.主要人物
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精明且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品,还看康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毛泽东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他对世界形势非常熟悉,对世界历史、欧洲社会和政治也有深刻的了解。毛泽东是一个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的领导者。在陕北,他的房屋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奢侈品也只是一顶蚊帐。他的生活和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此外,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周恩来
周恩来是一个简朴、周到的司令。他的司令部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土炕上挂着一顶蚊帐,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和一张木制的小炕桌。他待人接物周到、极有涵养。他为斯诺拟定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并用相当谦虚的语气对斯诺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他还是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反者”。
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受过“开明的”教育,后因组织学生运动而锒铛入狱。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参加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此后,他辗转汕头、广州、江西、福建,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里继续忠于革命。
彭德怀
彭德怀是个极具指挥才能的革命家。他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打起仗来也毫不含糊,多次以少胜多。他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他正义感极强。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大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他还是个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的人,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朱德
朱德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的统帅。在军队里,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在战争中,他将在法属印度支那边界执行卫戍任务时的经验与学校学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拥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寻找共产党,他拒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职位,长途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拥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后仍能保持团结,他的个人魅力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贺龙
贺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革命家。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来了几个收税的国民党,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国民党,杀了他们,并缴获了足够的武器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他忠诚谦虚。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不违反党的纪律,还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积极听取意见。他还仇视地主。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国民党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1.鲜活真实的内容
(1)人物的真实性。作者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这些人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2)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3)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对背景环境的介绍和描写,奠定了整本书真实感的基础。书中记述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真实可信。
艺术特色
2.高超的表现技巧
(1)运用典型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如写周恩来迎接作者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让书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2)风趣幽默的戏剧性场景。书中许多对话和场景富有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书中描写李克农的一个小通讯员的内容。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指导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探究
探究示例
领袖人物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是一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与家庭:他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帮助穷人。
童年的经历:毛泽东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他的国文教员主张严格对待学生,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毛泽东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刚识了几个字,毛泽东的父亲就让他开始给家里记账。他的父亲非常严格,看不得他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他去干农活。
受教育情况:他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后进入一个设在湘乡县的新式学堂。后来去了长沙,进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由于政局发生变化,毛泽东在那里只待了半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参加革命的起因:在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他深受感动。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校长的许可,到中学来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听了这次演讲以后的四五天,毛泽东决心参加革命军。他的政治思想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期开始形成。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1917年,他和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1921年,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1927年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会师以后对队伍进行了改编,成立红军第四军。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探究示例
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了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几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军事上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除此之外,党和军队内还存在着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严重影响红军的战斗力。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许多,《红星照耀中国》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大渡河英雄”和“过大草地”等重要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这样说的:“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探究示例
长征的起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信仰人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使人民建立群众觉悟,带领大家一起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长征精神的内涵: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其内涵主要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现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学习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有利于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去;还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渡过大渡河?请简要说说红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小试牛刀
(1)吸取历史上石达开渡河失败的教训,当年石达开渡河时贻误了战机,而红军能及时抢夺先机,有效避免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2)军民团结一心,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帮助。
(3)红军仔细探查地形,发现渡河船只;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屡次击退敌军,奋勇到达彼岸。
(4)红军信心坚定,行动迅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2.斯诺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斯诺为什么这样说
(1)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
(2)共产党人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3)红军正确地预见到了西北地区将对中、日、苏的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后来的历史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