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壹
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习
目标
疏通诗意,字斟句酌读诗,感受经典的魅力。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诵读诗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题目
作者
输入古诗词正文,输入古诗词正文。
输入古诗词正文,输入古诗词正文。
【注释】
短语:此处输入该短语释义。
短语:此处输入该短语释义。此处输入该短语释义。
诗歌解读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佳美、珍贵的树
花开得正繁盛。
华,花。滋,繁盛。
花。
木本之花曰荣,
草本之花曰华,
这里上下句互通。
读作wèi,给予,馈赠。
思念的人
送达
历时很久。
释义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院里有一颗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显得春意盎然。
我攀引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释义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袖间,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情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赏情
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赏情
3.“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赏情
“奇树”奇在何处?
释义
赏析
“奇”还是“何足贵”?花是可贵还是不足稀奇?
“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扬一抑,成就了诗的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释义
赏析
如何“奇” 探究奇特的艺术手法。
写景上:
抒情上:
手法上:
用字上:
释义
赏析
如何“奇” 探究奇特的艺术手法。
写景上:
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释义
赏析
如何“奇” 探究奇特的艺术手法。
抒情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眼前之景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释义
赏析
如何“奇” 探究奇特的艺术手法。
手法上: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春意盎然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释义
赏析
如何“奇” 探究奇特的艺术手法。
用字上: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良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
释义
小结
首联:庭中奇树,花繁叶茂;
颔联:攀折鲜花,欲送亲人。
颈联:亲人远离,无法送达;
尾联:无可奈何,自我宽慰。
释义
小结
全诗主人公的情感从孤寂到欣喜,由欣喜到满怀期待,由期待到惆怅,以致最后的无可奈何、自我宽慰,千回百折的情感都因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浓浓思念,正所谓“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短短八句,语短情长。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再次深情的朗诵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