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
问题探讨
讨论1:你还知道哪些过敏现象?
生活中,我们有时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等食物后,会发生腹泻、腹痛、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耐;有的人吸入花粉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据统计,全世界20%~40%人被过敏问题所困扰。
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链霉素过敏)、呼吸道过敏(如花粉过敏、尘螨过敏、毛屑过敏)、消化道过敏(如食用鱼、虾、蟹、蛋、奶导致的过敏性肠炎)、皮肤过敏(如寻麻症、湿症)。
青霉素过敏
有人接触猫、狗等小动物时,发生打喷嚏或皮肤奇痒难忍
有人海鲜过敏,出现腹痛、腹泻、呕吐
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机体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正常
异常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正常
异常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稳态的功能
正常
异常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复习回顾
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他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当免疫功能不正常时,就可能发生免疫失调性疾病。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甚至摄入许多“非己”物质,如上面提到的鱼、虾、花粉等。
对人体无害的“非己”物质,是不是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呢?
一、过敏反应
一、过敏反应
1.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过敏原
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过敏原
初次
3. 过敏反应的机理
(1)有些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
(2)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
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过敏原
过敏原
组胺等
初次
再次
(3)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3. 过敏反应的机理
过敏原
B细胞
浆细胞
某些细胞表面
初次
刺激
分化
分泌
产生
抗体
相同过敏原
再次刺激
过敏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的抗体结合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全身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等)
(食物过敏性肠胃炎)
(荨麻疹、湿疹、
血管性水肿)
吸附
(如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
引起
3. 过敏反应的机理
4. 特点
(1)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
(2)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 预防
(1)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出现过敏症状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检测、诊断、治疗。
主要
措施
过敏原查询报告
(1)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可以暂时缓解症状。
组胺等
肥大细胞
抗组胺药物
靶细胞
6. 治疗
机理:抗组胺药物化学结构与组胺相似,与组胺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让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产生。
6. 治疗
(2)脱敏法有一定的效果,即找到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加大患者对过敏原的接触量,直到不再出现过敏反应为止。(医学手段,切勿自己尝试)
正规治疗
比较内容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抗原性质 一般是大分子 不一定是大分子,如青霉素
抗原来源 可以是外来物质,也可以是机体自身的成分 一定是外来物质
感染对象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人,过敏原可能不同
反应时机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即可发生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抗体分布 血清(主要)、组织液、外分泌液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使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7. 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比较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非己”物质会产生免疫反应,对自身物质会不会也有“敌我不会”的情形呢?
二、自身免疫病
二、自身免疫病
1. 概念: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若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 常见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1)风湿性心脏病: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
异常瓣膜打开与关闭
正常瓣膜打开与关闭
某种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分子
抗体
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
心脏受损
免疫反应
攻击
攻击
造成
结构相似
二
自身免疫病
(2)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疾病,病程可有缓解和发作交替进行,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
本病大多见于年轻女性,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75‰。
二
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病因不明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但是,临床观察表明,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抗体攻击关节组织,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掌指关节、外关节、跖趾关节等,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示手部关节,左:正常,右:畸形)
拓展: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抗体攻击关节组织,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掌指关节、外关节、跖趾关节等,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关节软骨
攻击
机体
多种自身抗体
产生
关节滑膜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炎症
导致
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使肌肉不能收缩。
拓展:重症肌无力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屠呦呦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重大突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
1997年国际上报道了第1例进行自体骨髓移植的单纯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998年,孙凌云等进行了首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次年,又成功进行了第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300例关于自体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案例。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人体免疫功能是否会出现低下甚至丧失的情形呢?
三、免疫缺陷病
三、免疫缺陷病
2. 类型
1. 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概念
实例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概念
实例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
艾滋病
3.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发病机理: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2)特点: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
大卫·菲利浦·威特,别名泡泡男孩,生于1971年9月21日,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他在塑料泡泡里度过了12年的光阴。1984年2月22日,与病魔和孤独斗争了12年半的“泡泡男孩”离开了人世。在塑料泡泡里度过的12年中, 他渴望亲人深情地拥抱,却在临死那一刻, 第一次触摸到妈妈的手。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最外侧是一层包膜,上面特定的表面蛋白帮助HIV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包膜内部是病毒的蛋白质外衣,里面包裹着遗传物质RNA以及逆转录酶。
HI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①吸附 ②注入 ③逆转录 ④入核 ⑤整合 ⑥转录 ⑦翻译 ⑧组装 ⑨释放
RNA
DNA
mRNA
逆转录
转录
翻译
蛋白质
(2)HIV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3)艾滋病发病机理: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由于免疫功能丧失,最终使患者死于病毒,病菌的入侵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辅助性T细胞细胞膜
受体
HIV的表面蛋白可以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侵入细胞。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A阶段,HIV的数量为什么上升后又快速下降
在HIV侵入人体后初期,迅速增殖,由于此时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毒,因此数量快速下降。
(4)艾滋病发病过程: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B阶段,为什么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
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因此数量迅速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4)艾滋病发病过程: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C阶段,临床出现艾滋病症状,最终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表明患者丧失了免疫系统的哪项功能
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表明丧失了免疫防御功能;患者发生恶性肿瘤,表明丧失了免疫监视功能。
(4)艾滋病发病过程: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三
免疫缺陷病
思考讨论1:HI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①HIV在潜伏期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检测是否存在抗HIV抗体)
(5)艾滋病检测和治疗: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②艾滋病的治疗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科学家仍然没有找到根治HIV感染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如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目的是有效地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也为“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终结艾滋病”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这样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对所有的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实行“发现就治疗,而且免费”。
(6)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7)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①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
②避免注射吸毒;
③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
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⑤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意外接触高危行为后及时服用HIV阻断剂(72小时)!
如果不幸发生了高危行为,预防艾滋病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及时服用HIV阻断剂。HIV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侵入淋巴细胞,最后在血液的运输下随同淋巴细胞扩散至全身,这时才会导致真正的HIV感染,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72小时。在此期间可以通过服用特定的抑制HIV感染与增殖的药物,也就是HIV阻断剂,来防止HIV感染的发生。只要坚持服用HIV阻断剂一定的时间,就有很大的概率防止HIV的感染。
HIV阻断剂
关爱艾滋病人,从我做起
12月1日 世界艾滋病日
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
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病人应该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
小结:
免疫失调的比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的同时,也攻击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艾滋病等
练习与应用(P80)
1. 一些人对猫过敏。目前研究发现,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 d1(简称F蛋白) 。请判断下列推理是否合理。
(1)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
(2)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 )
(3)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 )
√
√
√
2.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与该病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相当于抗原
B. 细胞因子和抗体没有参与攻击肝细胞
C.在该疾病中所发生的肝损伤是由过敏反应引起的
D. 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只有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A
练习与应用(P80)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