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野望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熟读,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体会唐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突破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另外采用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通过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对诗句的记忆,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解决生字词,读通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二、认识作者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熟读古诗,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东皋(gāo) 犊(dú) 崔颢(hào) 萋萋(qī) 燕然(yān)
2.加强诵读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3.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四.分析理解,师生探究
1.本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诗中写景,讲究形与色、动与静、人与物、情与景的结合,试以此赏析《野望》的颔联和颈联。
明确:颔联和颈联的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怎样理解结尾两句?
明确: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五、课堂小结
《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前两句:独自徘徊 百无聊赖、彷徨
中间四句:遥望山野景色 孤独抑郁的心情
最后两句:孤独无依 追怀古代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