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双基限时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双基限时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08 09:08:46

文档简介

课内基础训练
双基巩固 成功体验
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2.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长江与珠江的流域界线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 ℃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1~2.解析 第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轮廓、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但有些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区域之间具有过渡性特征。第2题,该地理界线位于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具有过渡性特征,应为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A、B、C项均为明确的界线。
答案 1.C 2.D
读下面某区域图,完成3~5题。
3.与图中A城市的兴起无关的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石油 D.农业
4.图示区域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受积雪融水影响,河流常出现春汛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受锋面活动影响,6—7月间常阴雨连绵
D.落叶阔叶林广布山地、丘陵
5.与东北平原相比,图中B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在于(  )
A.土壤肥沃 B.人均耕地多
C.雨热同期 D.生长期长
3~5.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水系、湖泊确定该区域在我国南方地区,图中湖泊应为洞庭湖,城市A应为长沙,B所在平原为洞庭湖平原,联系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3.C 4.C 5.D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6~8题。
6.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生长期较长 B.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高温多雨
7.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8.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6~8.解析 认知图中甲位于松嫩平原,乙位于长江三角洲,丙位于山东半岛,丁位于青海省,根据四地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6.B 7.A 8.D
9.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C.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D.综合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
解析 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发展,区域内部人类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区域早期开发,主要是以资源为基础,尤其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在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得到开发,产业结构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后期因资源枯竭等原因,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出现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局面。
答案 A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的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9~10.解析 第10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小,耕地增加,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水量减小;图中乡村和城市人口都呈增长趋势;图中区域出现小城镇和中等城市,反映了城市化的发展,图示区域在我国东部,夏季为汛期,河流流量大。第11题,从Ⅲ到Ⅳ时期,城市郊区出现面向城市市场的花卉和绿化树种,影响因素是城市市场。
答案 10.C 11.D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里兰卡是亚洲南部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扼印度洋北部东西航道要冲,海岸线长1 200千米。但斯里兰卡没有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经济以种植园经济为主,是一个农业国而不是工业国。
材料二 斯里兰卡和日本图。
(1)比较这两个国家的海岸线有什么不同?。
(2)根据日本的海岸线对其经济的影响,试分析斯里兰卡的海岸线对其经济的影响。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1)斯里兰卡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日本的海岸线比较曲折
(2)斯里兰卡虽然也是一个岛国,海岸线长达1 200千米,但由于它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没有形成优良的港湾,故不能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
(3)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课内基础训练
双基巩固 成功体验
1.卫星发射升空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取它的高程和运动速度,可以借助下面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卫星的高程和运动速度,故B项正确。
答案 B
小明一家计划到某大型风景区旅游,为方便选择旅游地点,小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区内观光资源分层显示如图所示。据此回答2~4题。
2.小明发现湖泊、森林区和住宿区等一系列图片都是最新动态监测的结果,获取上述图片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野外测量 B.扫描旅游地图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3.森林区内的住宿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了走最便捷的道路去风景游览区,小明的父亲在驾驶轿车行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  )
A.旅游交通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2~4.解析 第2题,因为该风景区是大型风景游览区,所以只有运用遥感技术,才能监测较大范围的区域,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第3题,将森林区和住宿区的图片相叠加,找出森林区和住宿区重叠的部分,即为答案(如下图所示)。
第4题,车载全球定位系统,能实时提供导航信息,及时查看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行进方向,可避免迷路、走弯路。
答案 2.C 3.B 4.D
读GPS手持机界面图,回答5~6题。
5.此时,持有GPS手持机的人员所在的地形区为(  )
A.江汉平原 B.江淮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
解析 读[数据查询]界面可知,所在地的地理坐标是32°03′23.2″N、118°45′54.6″E,海拔17米,结合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可判断该地在江淮平原。
答案 B
6.此时,GPS手持机同时接收了多少颗卫星的信号(  )
A.3 B.6
C.10 D.11
解析 根据[收星]界面,在地平线之上共有11颗卫星。
答案 D
图中左图是一幅具有林木、河流和房屋的景观地图,右图是根据左图而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据此回答7~9题。
7.上图中的r表示(  )
A.林木 B.河流
C.房屋 D.农田
8.图中区域林木的覆盖率为(  )
A.30% B.22%
C.10% D.5%
9.对图中有关地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由南向北流
B.房屋在河流的西岸
C.林木、房屋、河流三种地物中面积最大的是林木
D.河流由北向南流
7~9.解析 空间数据模型图中,r数据呈长带状延伸,符合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故第7题选B。第8题,认读出图中反映森林的数据模型为s,可计算出森林的覆盖面积为10个方格,图示区域总面积为100个方格,故第8题选C。第9题,由指向标可确定房屋位于河流的西岸,三种地物中河流所占面积最大。由图中信息不能认定河流的具体流向,B项正确。
答案 7.B 8.C 9.B
有“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之称的成贵铁路,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铁路桥隧总长度451公里,占到整条路线长度的41.6%。据此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壮观的“一线天”桥
10.大量桥隧在保障成贵高铁交通安全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D.减轻台风的危害
11.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后,为了保证高铁安全准时运行,可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RS ②GPS ③GPRS ④GIS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11.解析 第10题,隧道可减少交通工程对地表的破坏,泥石流可在桥梁下方通过,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桥梁隧道可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第11题,交通调度指挥确保高铁安全运行,需要对所有列车进行定位,并进行综合分析,故B项正确。
答案 10.C 11.B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2~13题。
12.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13.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A. 大型垃圾处理场 B. 大型仓储式超市
C. 汽车加油站 D. 水源保护区
12~13.解析 第12题,叠图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第13题,从图中选址条件看,该选址地点人口密度小,植被保护好,由此可推知该地生态环境保护好,应为水源保护区。加油站和大型超市不可能远离道路。
答案 12.C 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