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8 20:22: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5.(2022八上·德城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文章选自小说集《呐喊》。
B.《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江雪》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亭午”指正午;“烽烟”指战争;“乡关”指故乡;“长河”指黄河。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夜》等。
6.(2022八上·乌鲁木齐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茨威格,是美国作家,擅长写小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B.《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作者是陈毅。
C.《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
D.《藤野先生》《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7.(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文学常识及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徐霞客—《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9.课下注释的重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4)盖竹柏影也 盖: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二、阅读理解
(2022八上·武胜期末)阅读下面两段古文 ,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B.初极/狭,才/通人
C.青林翠/竹 D.实是/欲界之仙/都
11.在括号里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②悉如外人   
③晓雾将歇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甲段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   ”这四字成语来概括;乙段所透露出作者对山水景物由衷的赞叹,可用文中的句子“   ”来体现。
15.甲、乙两段文字作者都寄情于景,都写得如此美好,但写景的用意目的是不一样的。韩愈曾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甲段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社会模式?乙段中“山中宰相”陶弘景为什么在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又把句曲山景写给朋友?
(2022八上·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17.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8.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9.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022八上·乐陵月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凤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20.解释下列黑体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比出郭。    
④以不时至,去矣。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C.以书邀余入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3.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
24.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2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26.综合性学习。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无误;B.“与”应读y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将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A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答案为:A。
【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断句问题。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答案】C
【知识点】外国文学;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借代;地理
【解析】【分析】A: 选自小说集《呐喊》,错误。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都是,错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登飞来峰》:王安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江雪》: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没有白居易。
C:正确。
D:英国,错误。是俄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常识要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
6.【答案】C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记承天寺夜游;回忆我的母亲;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文学常识,如作者、朝代、作品类型及特点等。A.有误,《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B.有误,《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C.正确;D.有误,《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A
【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三峡/郦道元;与朱元思书;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A.课文《三峡》选自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而不是徐霞客。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做积累和整理工作。
8.【答案】(1)借代
(2)比喻
(3)反问
【知识点】比喻;反问;借代
【解析】【分析】(1)“鳞”指代鱼,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句意:(月光照在)庭院地面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借代;⑵比喻;⑶反问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9.【答案】(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想到没有什么可以取乐的。念:想。
(2)句意:一起走到庭院里。相与:一起;中庭,庭院。
(3)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像蓄积的一潭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澄澈。
(4)句意:大概是竹子与柏树的影子。盖:大概。
(5)句意: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耳,罢了。
故答案为:
(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答案】10.A
11.渔人;洞口
12.交错相通;全、都;消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3.①老人小孩,都愉快高兴,自得其乐。(都快乐,心满意足)
②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
14.世外桃源;实是欲界之仙都
15.围绕“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只能虚构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而“陶弘景则是感叹自然之美,抒写对秀美山川的酷爱之情。”这两方面的意思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补全原文;答谢中书书;桃花源记;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省略句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省略句。省略句一般是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求学生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读懂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围绕文章内容及主题展开分析。
【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0.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A翻译为: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断句正确。
B翻译为: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断句应为:初/极狭,才/通人
C翻译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断句应为:青林/翠竹
D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断句应为: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答案为:A
11.省略句一般是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便舍船,谁舍船,是渔人。初极狭,什么地方极狭,是洞口。
故答案为: 渔人;洞口
12.①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交通:交错相通
②悉如外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 全、都
③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答案为:交错相通;全、都;消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黄发、垂髫、并、怡然、颓、沉鳞、竞跃”。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老人小孩,都愉快高兴,自得其乐。(都快乐,心满意足)。
②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
14.【甲】写桃花源里人们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场景,可以用世外桃源形容 。
【乙】 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表达作者的赞美。
故答案为:世外桃源;实是欲界之仙都。
15.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写《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是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
故答案为: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写《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是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写美景也是让朋友了解自然的美,了解自己的决心。
【答案】16.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17.①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8.B
19.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方位词、旁观者、数量词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4)本题考查文言文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课外后注意抓住描写对象分析作者写作目的。围绕主题答题即可。
【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16.①欣然起行: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共买食之:(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食:吃
④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但:只,仅
故答案为: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空明、黄门、箸、尽“,空明:澄澈透明;黄门:苏辙;箸:筷子;尽:吃完。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8.“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错误,苏轼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苦闷。
故答案为:B
19.拓展题注意围绕主题答题即可。面对困境,只有迎面而上才行。
故答案为: 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答案】20.考虑想到;只是;等到;离开
21.B
22.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生植物纵横交错,大概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头发都能数清。
23.《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2)考查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词语,解题时要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词语的含义。翻译实词时,特别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能。翻译特需注意字字落实,把握采分点,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根据含有感彩的词语、富有议论抒情的关键句子进行推断。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念:想到;
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③句意:等到出了城。比:等到;
④句意:(你)来的不是时候,开了。去:离开。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和/欣赏。
B.介词,在
C.用/如。
D.表顺承/表转折。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如,像;交横,交错纵横。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夕,晚上。句意为: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生植物纵横交错,大概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头发都能数清。
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感情基调相对悲凉,既有堂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倾向于对山水田园的描写,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
故答案为:《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24.【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25.【答案】(1)(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知识点】补写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答题时,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对联“―—相对”的特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必须围绕“仁”和“智”来写。
(2)答题时,可以仿照句式特点,按照“朝代+诗人姓名+两句诗+内涵”的形式作答即可。注意其中的朝代顺序。示例:唐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悠闲田园;宋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冷落。注意所写诗句要和山水有关。
故答案为:⑴ (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⑵ (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26.【答案】(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材料二:“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也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好处。材料三:从“仁、义、正”三个方面说明君主对人民的影响。说明君主要施行仁政、要讲道义。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从这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比如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要谦虚好学,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据此分析谈现实意义即可。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故答案为:(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无误;B.“与”应读y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将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A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答案为:A。
【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断句问题。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2022八上·德城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文章选自小说集《呐喊》。
B.《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江雪》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亭午”指正午;“烽烟”指战争;“乡关”指故乡;“长河”指黄河。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夜》等。
【答案】C
【知识点】外国文学;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借代;地理
【解析】【分析】A: 选自小说集《呐喊》,错误。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都是,错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登飞来峰》:王安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江雪》: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没有白居易。
C:正确。
D:英国,错误。是俄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常识要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
6.(2022八上·乌鲁木齐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茨威格,是美国作家,擅长写小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B.《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作者是陈毅。
C.《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
D.《藤野先生》《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答案】C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记承天寺夜游;回忆我的母亲;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文学常识,如作者、朝代、作品类型及特点等。A.有误,《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B.有误,《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C.正确;D.有误,《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文学常识及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徐霞客—《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A
【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三峡/郦道元;与朱元思书;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A.课文《三峡》选自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而不是徐霞客。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做积累和整理工作。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答案】(1)借代
(2)比喻
(3)反问
【知识点】比喻;反问;借代
【解析】【分析】(1)“鳞”指代鱼,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句意:(月光照在)庭院地面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借代;⑵比喻;⑶反问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9.课下注释的重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4)盖竹柏影也 盖: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答案】(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想到没有什么可以取乐的。念:想。
(2)句意:一起走到庭院里。相与:一起;中庭,庭院。
(3)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像蓄积的一潭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澄澈。
(4)句意:大概是竹子与柏树的影子。盖:大概。
(5)句意: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耳,罢了。
故答案为:
(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二、阅读理解
(2022八上·武胜期末)阅读下面两段古文 ,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B.初极/狭,才/通人
C.青林翠/竹 D.实是/欲界之仙/都
11.在括号里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②悉如外人   
③晓雾将歇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甲段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   ”这四字成语来概括;乙段所透露出作者对山水景物由衷的赞叹,可用文中的句子“   ”来体现。
15.甲、乙两段文字作者都寄情于景,都写得如此美好,但写景的用意目的是不一样的。韩愈曾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甲段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社会模式?乙段中“山中宰相”陶弘景为什么在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又把句曲山景写给朋友?
【答案】10.A
11.渔人;洞口
12.交错相通;全、都;消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3.①老人小孩,都愉快高兴,自得其乐。(都快乐,心满意足)
②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
14.世外桃源;实是欲界之仙都
15.围绕“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只能虚构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而“陶弘景则是感叹自然之美,抒写对秀美山川的酷爱之情。”这两方面的意思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补全原文;答谢中书书;桃花源记;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省略句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省略句。省略句一般是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求学生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读懂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围绕文章内容及主题展开分析。
【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0.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A翻译为: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断句正确。
B翻译为: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断句应为:初/极狭,才/通人
C翻译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断句应为:青林/翠竹
D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断句应为: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答案为:A
11.省略句一般是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便舍船,谁舍船,是渔人。初极狭,什么地方极狭,是洞口。
故答案为: 渔人;洞口
12.①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交通:交错相通
②悉如外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 全、都
③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答案为:交错相通;全、都;消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黄发、垂髫、并、怡然、颓、沉鳞、竞跃”。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老人小孩,都愉快高兴,自得其乐。(都快乐,心满意足)。
②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
14.【甲】写桃花源里人们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场景,可以用世外桃源形容 。
【乙】 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表达作者的赞美。
故答案为:世外桃源;实是欲界之仙都。
15.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写《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是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
故答案为: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写《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是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写美景也是让朋友了解自然的美,了解自己的决心。
(2022八上·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17.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8.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9.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答案】16.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17.①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8.B
19.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方位词、旁观者、数量词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4)本题考查文言文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课外后注意抓住描写对象分析作者写作目的。围绕主题答题即可。
【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16.①欣然起行: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共买食之:(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食:吃
④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但:只,仅
故答案为: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空明、黄门、箸、尽“,空明:澄澈透明;黄门:苏辙;箸:筷子;尽:吃完。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8.“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错误,苏轼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苦闷。
故答案为:B
19.拓展题注意围绕主题答题即可。面对困境,只有迎面而上才行。
故答案为: 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2022八上·乐陵月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凤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20.解释下列黑体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比出郭。    
④以不时至,去矣。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C.以书邀余入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3.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20.考虑想到;只是;等到;离开
21.B
22.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生植物纵横交错,大概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头发都能数清。
23.《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2)考查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词语,解题时要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词语的含义。翻译实词时,特别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能。翻译特需注意字字落实,把握采分点,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根据含有感彩的词语、富有议论抒情的关键句子进行推断。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念:想到;
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③句意:等到出了城。比:等到;
④句意:(你)来的不是时候,开了。去:离开。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和/欣赏。
B.介词,在
C.用/如。
D.表顺承/表转折。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如,像;交横,交错纵横。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夕,晚上。句意为: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生植物纵横交错,大概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头发都能数清。
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感情基调相对悲凉,既有堂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倾向于对山水田园的描写,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
故答案为:《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三、综合运用
24.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2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答案】(1)(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知识点】补写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答题时,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对联“―—相对”的特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必须围绕“仁”和“智”来写。
(2)答题时,可以仿照句式特点,按照“朝代+诗人姓名+两句诗+内涵”的形式作答即可。注意其中的朝代顺序。示例:唐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悠闲田园;宋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冷落。注意所写诗句要和山水有关。
故答案为:⑴ (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⑵ (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26.综合性学习。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答案】(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知识点】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材料二:“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也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好处。材料三:从“仁、义、正”三个方面说明君主对人民的影响。说明君主要施行仁政、要讲道义。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从这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比如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要谦虚好学,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据此分析谈现实意义即可。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故答案为:(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