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9: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3 唐诗五首
野 望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第一句“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写傍晚在东皋伫望,表现了诗人寂寞彷徨的心情;“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景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秋野晚景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诗人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王绩“不乐在朝”,曾三仕三隐。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的时候。
主旨情感
本诗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巩固提升
1.《野望》中“ ”两句,点明诗人“野望”这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表现了诗人忧虑彷徨的心情。
2.《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
3.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首联中的“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字既写出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牧人驱赶着饱食的牛群慢慢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满意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写傍晚时分牧人和猎人各自如愿而返的热闹场景,以人们皆有所归反衬诗人的孤独无依,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孤单。
6.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7.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能“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并引以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去楼空,面对美好憧憬与现实江楼的落差,诗人怅然若失,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铺垫。
炼字:“空”表达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诗人自己。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饱含着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莫测,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怅惘感,催生了下文的乡愁。
炼字、情感:“空”表达的是因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写眼前所见景物,晴空万里,隔江相望的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何处是”发问,以“愁”收束,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写出了诗人思乡怀家的深情。
修辞: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准确表达出游子的思乡心切,表现了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写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传说费祎登仙,曾经驾鹤返憩于此,此楼因之而得名,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写起。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主旨情感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情怀。
巩固提升
1.《黄鹤楼》中运用典故,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多变难预料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2.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
3.夕阳西下,总是特别容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正如崔颢在《黄鹤楼》中所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本诗的首联和颔联连用三个“黄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连用三个“黄鹤”,突出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增强了鹤去楼空的无奈与惆怅之感;使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
这两句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晴空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5.请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作简要赏析。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2022常德中考)本诗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孤寂之感。
使至塞上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诗人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叙事中微露失意情绪。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自比,以“归雁”反衬,雁归家,诗人却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塞外山河图,极富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主旨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巩固提升
1.《使至塞上》中言事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 ”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3.诗中运用“燕然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地赞扬前线将士的句子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广阔无垠的荒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蜿蜒不尽的黄河像一条长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二字的妙处。
“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6.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
7.“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运用两个典故,热情地赞颂了边塞将士杀敌立功的爱国精神,也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8.“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运用两个典故,热情地赞颂了边塞将士杀敌立功的爱国精神,也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炼字:“随”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体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画面描述:俯视江面,月亮倒映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彩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新奇美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炼字:“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之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自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新高峰。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主旨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巩固提升
1.《渡荆门送别》中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的句子是: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之水,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3.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大江大河或高山平原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化静为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其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流淌。
5.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送”字。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水光山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景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画面描述:黄莺婉转的叫声不时传来,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新归的燕子似曾相识,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炼字:“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炼字:“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明它们刚萌发出生机;“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画面描述、情感:描绘了一幅繁花迷人眼、嫩草没马蹄的早春画面,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其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此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主旨情感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巩固提升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描绘了一幅鸟儿在早春的阳光中嬉戏忙碌的画面。
2.诗中通过写花草欣欣向荣,传达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3.诗中最能表现西湖春景美不胜收和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歌题目中的“行”是全诗的线索,请简要概括本诗围绕“行”写了哪些内容。
先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水光山色,接着写仰视所见树上莺燕争春,俯视所见花草迎春,最后写游览终点湖东和杨柳阴下的白沙堤。
5.请从炼字的角度品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浅”二字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6.诗中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衬托)。抒发了作者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7.(2021云南中考)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
①王维写的是正值春天雨中的草色和桃花,花草色彩浓艳;②本诗所写的则是初春时节的花草,大地上鲜花繁多,竞相初放,小草嫩绿喜人。
8.(2021云南中考)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
开头对钱塘湖早春景象作整体描写,然后由远及近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作细致的描绘渲染,最后用“最爱”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