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综合练习
一、字词书写
1.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典质: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2.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
二、选择题
3.(2016·鄂州)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②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③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④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⑤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⑥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
A.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⑤③⑥②
C.③②①⑥④⑤ D.③⑥④②⑤①
4.课文《背影》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5.(2020八上·沭阳期末)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差使(chāi)狼藉(jì)簌簌(sù)浦口(pǔ)
B.迂腐(yū)蹒跚(shān)擦拭(shì)橘子(jú)
C.颓唐(tuí)举箸(zhù)丧事(sāng)交卸(yù)
D.游逛(guàng)搀扶(chān)赋闲(fù)嘱托(shǔ)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 )”或“旁yì( )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 ) qiú( )枝 旁yì( )斜出
(2)“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这些词语中赞美白杨树外在美的是: ,赞美白杨树内在美的是:
8.下面一段文字是刘倩同学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档案,阅读后回答问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________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10.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五、语言表达
1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 , , ,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2.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
③ 。
13.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来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6.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17.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18.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19.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乱七八糟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短时间停留。;(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犹豫。;衰颓败落。;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感情积聚在心里。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这些词语都出自朱自清的《背影》,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这里形容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这里形容家中光景不景气。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勾留:短时间停留。这里指在南京短时间停留。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因为“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所有父亲当时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犹豫。父亲在犹豫要不要送儿子。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颓唐:衰颓败落。这里指当时的家境衰颓败落。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这里指父亲看到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这里指父亲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指悲伤的感情积聚在父亲心里。
故答案为: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答案】宁静致远
【知识点】汉字笔画笔顺;书法
【解析】【分析】从右往左读,这几个字是“宁静致远”的繁体字,书写时要用楷体字书写,要书写正确、规范、整洁、美观。“宁”笔画 少,要写得舒展一些,“静”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故答案为:宁静致远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楷书也叫正楷、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它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汉字手写正体字。书写汉字时,要求用正楷字书写;要保证绝对正确;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
3.【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可以看出讲的是算盘除记算功能以外的引申意义及中国历史文化之中的影响。就可判定④为总起句,应放在首位;也可排除CD;比较①②,可看出①是总结性的句子,应放在最后,排除B;故选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背影;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分析】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他又这么大的年龄,他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艰难。据此分析可知答案应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前后对应关系进行甄别。语段中“莲叶”的特点是宽大,可以和“宽阔”对应;“荷花”有香气,可以和“芬芳”对应;“莲子”是种子,可以和“孕育”对应;“藕”埋在污泥里,可以和“寂寞”对应。所以排列顺序是④②③①。
故答案为:A
【点评】语句的衔接与排序主要是要求语言要连贯 这类题主要有以下要求:
①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
②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③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④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6.【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狼藉(jí);B无误;C交卸( xiè);D嘱托(zh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7.【答案】(1)pó ; suō ; 虬; 逸
(2)外在美:挺拔、伟岸;内在美: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 婆娑 (pó suō) ; 盘旋舞蹈的样子。 虬枝:盘曲的树枝。树枝繁茂,像龙蛇一样盘绕回斜,蜿蜒曲折地生长。 旁逸斜出: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注意不要把“虬”写作“求”等字,把“逸”里面的兔写作“免”。
(2)外在美:挺拔: 直立高耸。 伟岸: 指魁梧高大 。这两个词都形容外形,属于外在美。
内在美:正直: 公正无私;刚直坦率。 朴质: 纯真朴实 。严肃: 令人敬畏、认真的。 坚强不屈: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这几个词语都形容内在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1) pó ; suō ; 虬; 逸
(2)外在美:挺拔、伟岸
内在美: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汉字书写,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8.【答案】(1)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2)将“理解”改为“了解”。
【知识点】作家作品;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汪曾祺,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2)划线句属于搭配不当,“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是“了解”,而不是“理解”。
故答案为:⑴ 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⑵ 将“理解”改为“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9.【答案】(1)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文化特色;名人事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材料一的关键句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的关键句是:“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据此分析可以从这两则材料分别获取的信息是: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意对即可。
(2)围绕“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举例,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比如: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 写出一个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即可。比如: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围绕“合作共赢”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 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 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2) 此题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传统文化,多积累有关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名言警句,多背诵有关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箴言俗语,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3) 本题考查知识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平时积累的多了,就能准确、顺利答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话题,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0.【答案】(1)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知识点】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漫画释义;语言生动;语言简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 第①句是主动句,第②句是被动句,改动第①句或第②句,使这两个句子都变成主动句或被动句。第①句的施动者是世界风筝联合会,受动者是潍坊。改为被动句时,要把被动者放在前面,句式是“受动者+被+施动者+怎么样了”第②句的施动者是国务院,受动者是潍坊风筝制作工艺。改为主动句时,要把施动者放在前面,句式是“施动者+批准+把受动者+怎么样了。”
(2) ①根据“战国”可以看出:历史悠久;②根据“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可看出:工艺精湛;③根据“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可看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 第一幅的构图要素:一头牛、骑着牛放风筝的孩子及天上的风筝。第二幅图的构图要素:左边两个的孩子,一个正在整理风筝,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右边孩子,两个正在放风筝,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从中选择一幅图画,然后观察图片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的心理,最后组织语言描述画面即可。比如,选择右边的那幅图: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
故答案为:(1) 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 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点评】(1)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2)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3)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11.【答案】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性情;化你的灵魂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内容上要围绕对“阅读”的感悟来写,句式上,要运用“动词+你的名词”。比如: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化你的灵魂。
故答案为: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化你的灵魂。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答案】12.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2.本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有关母亲送我离去的三件事,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与关爱.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周末从母亲那里离去,她满眼不舍的送我走到很远;第二部分(4﹣9),回忆那年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送我离开小区,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万般不舍;第三部分(10﹣15),回忆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深重。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才:方,始。结合语境分析,我每次去看母亲告别时,母亲不仅仅把我送到门外,而是一直看着我离去的身影,直到她看不见我的身影 ,方回屋里关上门,说明母亲目送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的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故答案为: 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结合语境分析,在我离去后“母亲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在我回头时,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这样的情景下流下眼泪的。结合“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可以看出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第二处,结合语境分析,我在医院陪伴母亲,母亲怕我淋雨,让我 早点离开,我离开后,母亲不放心,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因此我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文中的三件事: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答案】16.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17.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8.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9.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物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16.二段所写为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第三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第五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第六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七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学习。
故答案为: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17.“推开”“洗菜”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是对奶奶的语言描写。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奶奶在干补花的活儿,她让我洗菜,我胡乱一洗了事。奶奶非常不满意。再结合奶奶的语言奶“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可知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故答案为: 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8.我在老海棠树上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在海棠树上写作业,非常快乐开心,奶奶不但不责备我,吃饭时奶奶还把饭给我递上去,因此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合下文内容分析,正是因为奶奶关心我,让我的童年非常快乐,开心,因此我才非常依恋奶奶,在奶奶去世之后非常怀念她。因此,这些内容为下文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和前后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 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9.全文共记叙了有关奶奶的七件往事: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这些事都与老海棠树有关,因此本文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所以它是线索。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不可分割,这棵树见证了奶奶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的表现了奶奶和我的亲情。
故答案为: 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综合练习
一、字词书写
1.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典质: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答案】乱七八糟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短时间停留。;(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犹豫。;衰颓败落。;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感情积聚在心里。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这些词语都出自朱自清的《背影》,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这里形容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这里形容家中光景不景气。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勾留:短时间停留。这里指在南京短时间停留。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因为“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所有父亲当时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犹豫。父亲在犹豫要不要送儿子。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颓唐:衰颓败落。这里指当时的家境衰颓败落。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这里指父亲看到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这里指父亲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指悲伤的感情积聚在父亲心里。
故答案为: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
【答案】宁静致远
【知识点】汉字笔画笔顺;书法
【解析】【分析】从右往左读,这几个字是“宁静致远”的繁体字,书写时要用楷体字书写,要书写正确、规范、整洁、美观。“宁”笔画 少,要写得舒展一些,“静”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故答案为:宁静致远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楷书也叫正楷、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它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汉字手写正体字。书写汉字时,要求用正楷字书写;要保证绝对正确;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
二、选择题
3.(2016·鄂州)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②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③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④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⑤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⑥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
A.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⑤③⑥②
C.③②①⑥④⑤ D.③⑥④②⑤①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可以看出讲的是算盘除记算功能以外的引申意义及中国历史文化之中的影响。就可判定④为总起句,应放在首位;也可排除CD;比较①②,可看出①是总结性的句子,应放在最后,排除B;故选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4.课文《背影》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答案】B
【知识点】背影;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分析】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他又这么大的年龄,他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艰难。据此分析可知答案应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5.(2020八上·沭阳期末)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前后对应关系进行甄别。语段中“莲叶”的特点是宽大,可以和“宽阔”对应;“荷花”有香气,可以和“芬芳”对应;“莲子”是种子,可以和“孕育”对应;“藕”埋在污泥里,可以和“寂寞”对应。所以排列顺序是④②③①。
故答案为:A
【点评】语句的衔接与排序主要是要求语言要连贯 这类题主要有以下要求:
①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
②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③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④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差使(chāi)狼藉(jì)簌簌(sù)浦口(pǔ)
B.迂腐(yū)蹒跚(shān)擦拭(shì)橘子(jú)
C.颓唐(tuí)举箸(zhù)丧事(sāng)交卸(yù)
D.游逛(guàng)搀扶(chān)赋闲(fù)嘱托(shǔ)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狼藉(jí);B无误;C交卸( xiè);D嘱托(zh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 )”或“旁yì( )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 ) qiú( )枝 旁yì( )斜出
(2)“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这些词语中赞美白杨树外在美的是: ,赞美白杨树内在美的是:
【答案】(1)pó ; suō ; 虬; 逸
(2)外在美:挺拔、伟岸;内在美: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 婆娑 (pó suō) ; 盘旋舞蹈的样子。 虬枝:盘曲的树枝。树枝繁茂,像龙蛇一样盘绕回斜,蜿蜒曲折地生长。 旁逸斜出: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注意不要把“虬”写作“求”等字,把“逸”里面的兔写作“免”。
(2)外在美:挺拔: 直立高耸。 伟岸: 指魁梧高大 。这两个词都形容外形,属于外在美。
内在美:正直: 公正无私;刚直坦率。 朴质: 纯真朴实 。严肃: 令人敬畏、认真的。 坚强不屈: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这几个词语都形容内在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1) pó ; suō ; 虬; 逸
(2)外在美:挺拔、伟岸
内在美: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汉字书写,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8.下面一段文字是刘倩同学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档案,阅读后回答问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________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答案】(1)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2)将“理解”改为“了解”。
【知识点】作家作品;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汪曾祺,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2)划线句属于搭配不当,“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是“了解”,而不是“理解”。
故答案为:⑴ 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⑵ 将“理解”改为“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1)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文化特色;名人事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材料一的关键句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的关键句是:“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据此分析可以从这两则材料分别获取的信息是: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意对即可。
(2)围绕“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举例,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比如: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 写出一个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即可。比如: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围绕“合作共赢”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 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 孔子:韦编三绝;孟子:舍生取义。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2) 此题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传统文化,多积累有关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名言警句,多背诵有关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箴言俗语,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3) 本题考查知识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平时积累的多了,就能准确、顺利答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话题,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0.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答案】(1)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知识点】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漫画释义;语言生动;语言简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 第①句是主动句,第②句是被动句,改动第①句或第②句,使这两个句子都变成主动句或被动句。第①句的施动者是世界风筝联合会,受动者是潍坊。改为被动句时,要把被动者放在前面,句式是“受动者+被+施动者+怎么样了”第②句的施动者是国务院,受动者是潍坊风筝制作工艺。改为主动句时,要把施动者放在前面,句式是“施动者+批准+把受动者+怎么样了。”
(2) ①根据“战国”可以看出:历史悠久;②根据“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可看出:工艺精湛;③根据“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可看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 第一幅的构图要素:一头牛、骑着牛放风筝的孩子及天上的风筝。第二幅图的构图要素:左边两个的孩子,一个正在整理风筝,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右边孩子,两个正在放风筝,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从中选择一幅图画,然后观察图片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的心理,最后组织语言描述画面即可。比如,选择右边的那幅图: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
故答案为:(1) 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 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点评】(1)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2)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3)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五、语言表达
1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 , , , 。
【答案】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性情;化你的灵魂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内容上要围绕对“阅读”的感悟来写,句式上,要运用“动词+你的名词”。比如: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化你的灵魂。
故答案为: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化你的灵魂。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2.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
③ 。
13.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答案】12.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2.本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有关母亲送我离去的三件事,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与关爱.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周末从母亲那里离去,她满眼不舍的送我走到很远;第二部分(4﹣9),回忆那年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送我离开小区,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万般不舍;第三部分(10﹣15),回忆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深重。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才:方,始。结合语境分析,我每次去看母亲告别时,母亲不仅仅把我送到门外,而是一直看着我离去的身影,直到她看不见我的身影 ,方回屋里关上门,说明母亲目送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的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故答案为: 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结合语境分析,在我离去后“母亲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在我回头时,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这样的情景下流下眼泪的。结合“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可以看出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第二处,结合语境分析,我在医院陪伴母亲,母亲怕我淋雨,让我 早点离开,我离开后,母亲不放心,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因此我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文中的三件事: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来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6.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17.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18.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19.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6.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17.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8.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9.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物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16.二段所写为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第三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第五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第六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七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学习。
故答案为: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17.“推开”“洗菜”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是对奶奶的语言描写。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奶奶在干补花的活儿,她让我洗菜,我胡乱一洗了事。奶奶非常不满意。再结合奶奶的语言奶“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可知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故答案为: 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8.我在老海棠树上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在海棠树上写作业,非常快乐开心,奶奶不但不责备我,吃饭时奶奶还把饭给我递上去,因此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合下文内容分析,正是因为奶奶关心我,让我的童年非常快乐,开心,因此我才非常依恋奶奶,在奶奶去世之后非常怀念她。因此,这些内容为下文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和前后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 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9.全文共记叙了有关奶奶的七件往事: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这些事都与老海棠树有关,因此本文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所以它是线索。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不可分割,这棵树见证了奶奶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的表现了奶奶和我的亲情。
故答案为: 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