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 采 为 难 血 管
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
食宿 声调 邮差
照相 收藏 烟尘斗乱
【答案】hè;wéi;nán;xuè;dào;jì;wù;sù;diào;chāi;xiàng;cáng;dǒu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方言误读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辨析题干中多音字组成词语的意思,再因词义辨析字音,注意习惯性误读。易错字音:“血管”的“血”易误读成“xiě”;“系住”的“系”易误读成“xì”;“烟尘斗乱”的“斗”易误读成“dòu”。
故答案为:hè;wéi ;nán ;xuè ;dào; jì ;wù ;sù ;diào;chāi;xiàng;cáng;dǒu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油光可鉴 鉴:
(2)不逊 逊:
(3)匿名 匿:
(4)适值 适:
【答案】(1)照
(2)谦逊
(3)隐藏
(4)正好
【知识点】词义理解;多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的“鉴”意思是“照”。
(2)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这里的“逊”意思是“谦逊”。
(3)匿名:指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即隐瞒身份、个人特征或不说明是什么人物。这里的“匿”意思是“隐藏”。
(4)适值:正值、恰好遇到。正好遇到。这里“适”的意思是“正好”。
故答案为:照;谦逊;隐藏;正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二、选择题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瞥见(piē)不逊(xùn)下咽(yàn)
B.诘责(jié)畸形(qí)匿名(nì)
C.绯红(fēi)解剖(pōu)喝彩(hè)
D.顿挫(cuò)厌恶(wù)驿站(yì)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全部正确。
B:畸形(qí)—(jī)。
C项全部正确。
D项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遇到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辦别读音。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xùn),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B.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萋然,便说了一个慰(wèi)安他的谎话。
C.解剖(pāo)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婉如小姑娘的发髻(jì)一般。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逐项阅读各句,结合语境仔细辨析字形和字音。
A项全部正确。
B:萋然—凄然。
C:解剖(pāo)—(pōu)。
D:婉如—宛如。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应多积累多音字和形近字,认真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深恶痛疾(厌恶)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瞥见(斜着眼看)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深恶痛疾: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A项解释正确。
B.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匿名:没有写姓名或真实姓名。B项解释正确。
C.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好意难却:好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C项正确。
D.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瞥见:一眼就看见了。“瞥”在这里的解释不是“斜着眼看”。D项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解释的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要多积累一些常见词语和成语的解释,避免望文生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鲁迅——现代
B.《三峡》——郦道元——唐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D.《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内容相关情节,找出错误选项。B项表述不正确,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应开阔文学视野,加深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作品的认识和了解。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jì(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
油光可鉴( ) 发jì( )
(2)“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一词你怎样理解,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这种用法: 。
【答案】(1)jiàn ; 髻
(2)标致多用来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是反语的用法,就是说反话,用来讽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反语示例: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审题出了问题,老师爱说,你多“厉害”呀,厉害一词就是反语的用法。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贬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反语
【解析】【分析】(1)油光可鉴(jiàn):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发髻:发式的一种,用真发或假发做成,盘于脑后或颈后。
(2)本题要求学生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文段中“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者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敢辦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雪一般,还要柠脖子扭几扭”可知,这里的“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虛、庸俗麻木的本质。“油光可鉴”“将脖子扭几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最后一问,要用反语的用法,写一个句子。学生言之有理,符合日常语言习惯即可。
故答案为:(1)jiàn ; 髻
(2)标致多用来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是反语的用法,就是说反话,用来讽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反语示例: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审题出了问题,老师爱说,你多“厉害”呀,厉害一词就是反语的用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的课内学习中,应加深对课文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掌握情况。解答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辩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jiàn),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绯红( ) 油光可(jiàn)( )
(2)文中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是 ,正确的写法是 ,
(3)语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4)“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1)fēi ;鉴
(2)成群接队;成群结队
(3)夸张或比喻
(4)漂亮;反语;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丑态极端厌恶、鄙视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贬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夸张;反语
【解析】【分析】(1)绯(fēi)红: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油光可(jiàn)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仔细阅读语段可知,书写错误的词是成群接队,正确写法是成群结队。成群结队意为: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对对。结:结合。
(3)比喻: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如语段中把被顶得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比作“富士山”;夸张:为了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一事物,而对事物做“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文段中被顶起的学生制帽高高耸起燃比高高的高士山。
(3)根据上下文可知,“标致”本意是漂亮。在这里是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本意,“清国留学生”中有的“解散辦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监,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粉脖子扭几扭”,对于这种丑态,作者说“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厌恶和鄙视。
故答案为:(1)fēi ;鉴。
(2)成群接队;成群结队。
(3)夸张或比喻。
(4)漂亮;反语;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丑态极端厌恶、鄙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学生应特别注意辨析形近字和多音字的区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字形的掌握能力。学生应注意日常多积累成语,理解词义,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学生应掌握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反语修辞的掌握能力。想要正确判断词语的情感色彩,需要学生切身体会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去把握。
四、综合性学习
9.《藤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老师的赞歌。为此,某校八年级2班拟开展以“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活动一:读懂师心]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魏巍《我的老师》)
材料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藤野先生》)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上面材料的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活动二:略表我心]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同学和佳佳同学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 ”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 ”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对仗也很工整。
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答案】(1)老师就如灯塔,在知识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做人上温暖我心,为我们指引方向。
(2)C
(3)终身为父;丹心热血沃新花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语言生动;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三侧重于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材料二侧重于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据此可将“师心”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指引”。注意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以及题干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作答即可。示例:老师是太阳,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是春风,吹散我们学业的困惑。
(2) A:可理解为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B:可理解为赞扬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
C:仅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不可作为对上面材料的批注。
D:可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可知不恰当的一项是C。
(3)①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即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②可以紧扣上联“鹤发银丝映日月”,按照
对联相对”的特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结合“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对仗也很工整”作答即可。示范:赤胆丹心灌幼苗。
故答案为:(1)老师就如灯塔,在知识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做人上温暖我心,为我们指引方向。
(2)C。
(3)终身为父;丹心热血沃新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学生在作答时要通读材料,把握材料关键词。同时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好词好句。
(2)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熟记并理解所学古诗文,学会灵活运用。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熟悉对联的基本特点,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0.鲁迅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答案】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
【知识点】近代文学;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所给提示,回忆所学知识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发表了以鲁迅为笔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23年出版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收录了《故乡》《孔乙己》《社戏》等经典名篇。
故答案为: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 ;革命;狂人日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要拓宽文学知识,多积累与名人相关的事迹。
五、语言表达
11.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2)爱国青年也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4)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答案】(1)A
(2)C
(3)D
(4)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先理解题干中各选项词语的意思,再按照语境填入恰当的空格中。据分析可知,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故答案为:A;C;D;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学生在日常要多积累一些区别易混词类的区别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节选自《二月兰》作家出版社)
12.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1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差强人意:
如坐春风:
14.“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15.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①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②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答案】12.才能、勤奋、机遇
13.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14.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15.①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②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
【知识点】解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筛选的掌握能力。信息筛选时要看清题干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掌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文章句子的掌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找到题干句子所在的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然后自行组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脱离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全文搜索关键信息时,要特别注意各段段首和段尾的句子,可能会有相关的关键词句。
12.本题要求学生要抓佳下文的“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酒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几句,从中提取关键词“才能”“勤奋”,“机遇”即可。
故答案为:才能;勤奋;机遇。
13.本题要求学生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中的“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的“如坐春风”:赞美胡适菜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如坐春风”般的温暖。即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故答案为: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14.阅读上下文可知,“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是“我”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的敬重之语。敬重原因可分析第2段的“他为了学术,不惜哀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等句。
故答案为: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故答案为: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15.本题先分析问题①,通读文章可知,这四位恩师是:“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中的“陈寅恪”;“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中的“瓦尔德施米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己年通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的西克”;第三段的“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的“胡适之”。
第②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你最佩服的人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佩服谁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要根据文章相关情节,结合这些学者与季羡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谈对季羡林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②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
课内文本阅读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6.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的“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C.“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
D.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D.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答案】16.C
17.D
18.“那时那地”“那时”指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学生要根据选项内容逐个思考,注意选项中有可能出现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的内容,应仔细甄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学生应注意这句话必须能够解释文章主旨,同时也需要学生仔细领会作者意图。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学生要根据题干锁定答题段落,筛选关键信息,正确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16.仔细阅读选文可知,C:从文段内容来看,“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还有讲堂里的一个“我”,题干中“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不准确。
故答案为:C。
17.本题要求学生精读选文内容,结合第⑦段“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又接着提到“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说明作者认识到医生只能医治身体的伤痛,却不能根除内在的国民劣根性,仅仅治病教人使国人身体强健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开启民智、启迪民众,让他们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使民众觉醒。因此文段主要交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ABC选项的表述都太过表象,片面。
故答案为:D。
18.本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要求,锁定信息所在的段落,再结合上下文在整体理解。结合第⑦段,“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因此那时就是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是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意见却发生变化了”是因为在课堂要结束时,放映时事片,课堂上的日本学生对枪毙中国人高呼万岁”,而作者看到影片中被枪毙的中国人是因为为俄国人作侦探而被日本人枪毙,而围观喝彩的又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发现了中国国力的薄弱关键在于国民的思想,所以从这次事件,在这节课看电影时,他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想法,决定弃医从文。据此可
以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那时那地”“那时”指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 采 为 难 血 管
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
食宿 声调 邮差
照相 收藏 烟尘斗乱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油光可鉴 鉴:
(2)不逊 逊:
(3)匿名 匿:
(4)适值 适:
二、选择题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瞥见(piē)不逊(xùn)下咽(yàn)
B.诘责(jié)畸形(qí)匿名(nì)
C.绯红(fēi)解剖(pōu)喝彩(hè)
D.顿挫(cuò)厌恶(wù)驿站(yì)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xùn),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B.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萋然,便说了一个慰(wèi)安他的谎话。
C.解剖(pāo)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婉如小姑娘的发髻(jì)一般。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深恶痛疾(厌恶)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瞥见(斜着眼看)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鲁迅——现代
B.《三峡》——郦道元——唐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D.《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jì(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
油光可鉴( ) 发jì( )
(2)“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一词你怎样理解,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这种用法: 。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辩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jiàn),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绯红( ) 油光可(jiàn)( )
(2)文中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是 ,正确的写法是 ,
(3)语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4)“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9.《藤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老师的赞歌。为此,某校八年级2班拟开展以“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活动一:读懂师心]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魏巍《我的老师》)
材料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藤野先生》)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上面材料的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活动二:略表我心]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同学和佳佳同学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 ”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 ”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对仗也很工整。
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10.鲁迅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五、语言表达
11.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2)爱国青年也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4)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节选自《二月兰》作家出版社)
12.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1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差强人意:
如坐春风:
14.“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15.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①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②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课内文本阅读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6.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的“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C.“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
D.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D.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hè;wéi;nán;xuè;dào;jì;wù;sù;diào;chāi;xiàng;cáng;dǒu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方言误读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辨析题干中多音字组成词语的意思,再因词义辨析字音,注意习惯性误读。易错字音:“血管”的“血”易误读成“xiě”;“系住”的“系”易误读成“xì”;“烟尘斗乱”的“斗”易误读成“dòu”。
故答案为:hè;wéi ;nán ;xuè ;dào; jì ;wù ;sù ;diào;chāi;xiàng;cáng;dǒu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2.【答案】(1)照
(2)谦逊
(3)隐藏
(4)正好
【知识点】词义理解;多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的“鉴”意思是“照”。
(2)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这里的“逊”意思是“谦逊”。
(3)匿名:指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即隐瞒身份、个人特征或不说明是什么人物。这里的“匿”意思是“隐藏”。
(4)适值:正值、恰好遇到。正好遇到。这里“适”的意思是“正好”。
故答案为:照;谦逊;隐藏;正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全部正确。
B:畸形(qí)—(jī)。
C项全部正确。
D项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遇到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辦别读音。
4.【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逐项阅读各句,结合语境仔细辨析字形和字音。
A项全部正确。
B:萋然—凄然。
C:解剖(pāo)—(pōu)。
D:婉如—宛如。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应多积累多音字和形近字,认真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5.【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深恶痛疾: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A项解释正确。
B.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匿名:没有写姓名或真实姓名。B项解释正确。
C.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好意难却:好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C项正确。
D.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瞥见:一眼就看见了。“瞥”在这里的解释不是“斜着眼看”。D项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解释的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要多积累一些常见词语和成语的解释,避免望文生义。
6.【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内容相关情节,找出错误选项。B项表述不正确,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应开阔文学视野,加深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作品的认识和了解。
7.【答案】(1)jiàn ; 髻
(2)标致多用来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是反语的用法,就是说反话,用来讽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反语示例: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审题出了问题,老师爱说,你多“厉害”呀,厉害一词就是反语的用法。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贬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反语
【解析】【分析】(1)油光可鉴(jiàn):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发髻:发式的一种,用真发或假发做成,盘于脑后或颈后。
(2)本题要求学生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文段中“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者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敢辦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雪一般,还要柠脖子扭几扭”可知,这里的“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虛、庸俗麻木的本质。“油光可鉴”“将脖子扭几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最后一问,要用反语的用法,写一个句子。学生言之有理,符合日常语言习惯即可。
故答案为:(1)jiàn ; 髻
(2)标致多用来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是反语的用法,就是说反话,用来讽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反语示例: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审题出了问题,老师爱说,你多“厉害”呀,厉害一词就是反语的用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日常的课内学习中,应加深对课文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掌握情况。解答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8.【答案】(1)fēi ;鉴
(2)成群接队;成群结队
(3)夸张或比喻
(4)漂亮;反语;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丑态极端厌恶、鄙视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贬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夸张;反语
【解析】【分析】(1)绯(fēi)红: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油光可(jiàn)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仔细阅读语段可知,书写错误的词是成群接队,正确写法是成群结队。成群结队意为: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对对。结:结合。
(3)比喻: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如语段中把被顶得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比作“富士山”;夸张:为了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一事物,而对事物做“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文段中被顶起的学生制帽高高耸起燃比高高的高士山。
(3)根据上下文可知,“标致”本意是漂亮。在这里是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本意,“清国留学生”中有的“解散辦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监,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粉脖子扭几扭”,对于这种丑态,作者说“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厌恶和鄙视。
故答案为:(1)fēi ;鉴。
(2)成群接队;成群结队。
(3)夸张或比喻。
(4)漂亮;反语;对清国留学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的丑态极端厌恶、鄙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学生应特别注意辨析形近字和多音字的区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字形的掌握能力。学生应注意日常多积累成语,理解词义,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学生应掌握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反语修辞的掌握能力。想要正确判断词语的情感色彩,需要学生切身体会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去把握。
9.【答案】(1)老师就如灯塔,在知识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做人上温暖我心,为我们指引方向。
(2)C
(3)终身为父;丹心热血沃新花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语言生动;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三侧重于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材料二侧重于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据此可将“师心”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指引”。注意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以及题干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作答即可。示例:老师是太阳,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是春风,吹散我们学业的困惑。
(2) A:可理解为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B:可理解为赞扬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
C:仅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不可作为对上面材料的批注。
D:可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可知不恰当的一项是C。
(3)①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即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②可以紧扣上联“鹤发银丝映日月”,按照
对联相对”的特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结合“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对仗也很工整”作答即可。示范:赤胆丹心灌幼苗。
故答案为:(1)老师就如灯塔,在知识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做人上温暖我心,为我们指引方向。
(2)C。
(3)终身为父;丹心热血沃新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学生在作答时要通读材料,把握材料关键词。同时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好词好句。
(2)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熟记并理解所学古诗文,学会灵活运用。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熟悉对联的基本特点,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0.【答案】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
【知识点】近代文学;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所给提示,回忆所学知识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发表了以鲁迅为笔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23年出版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收录了《故乡》《孔乙己》《社戏》等经典名篇。
故答案为: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 ;革命;狂人日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要拓宽文学知识,多积累与名人相关的事迹。
11.【答案】(1)A
(2)C
(3)D
(4)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先理解题干中各选项词语的意思,再按照语境填入恰当的空格中。据分析可知,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故答案为:A;C;D;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学生在日常要多积累一些区别易混词类的区别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答案】12.才能、勤奋、机遇
13.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14.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15.①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②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
【知识点】解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筛选的掌握能力。信息筛选时要看清题干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掌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文章句子的掌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时要找到题干句子所在的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然后自行组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脱离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全文搜索关键信息时,要特别注意各段段首和段尾的句子,可能会有相关的关键词句。
12.本题要求学生要抓佳下文的“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酒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几句,从中提取关键词“才能”“勤奋”,“机遇”即可。
故答案为:才能;勤奋;机遇。
13.本题要求学生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中的“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的“如坐春风”:赞美胡适菜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如坐春风”般的温暖。即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故答案为: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14.阅读上下文可知,“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是“我”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的敬重之语。敬重原因可分析第2段的“他为了学术,不惜哀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等句。
故答案为: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故答案为: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15.本题先分析问题①,通读文章可知,这四位恩师是:“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中的“陈寅恪”;“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中的“瓦尔德施米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己年通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的西克”;第三段的“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的“胡适之”。
第②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你最佩服的人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佩服谁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要根据文章相关情节,结合这些学者与季羡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谈对季羡林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②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
【答案】16.C
17.D
18.“那时那地”“那时”指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学生要根据选项内容逐个思考,注意选项中有可能出现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的内容,应仔细甄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学生应注意这句话必须能够解释文章主旨,同时也需要学生仔细领会作者意图。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学生要根据题干锁定答题段落,筛选关键信息,正确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16.仔细阅读选文可知,C:从文段内容来看,“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还有讲堂里的一个“我”,题干中“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不准确。
故答案为:C。
17.本题要求学生精读选文内容,结合第⑦段“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又接着提到“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说明作者认识到医生只能医治身体的伤痛,却不能根除内在的国民劣根性,仅仅治病教人使国人身体强健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开启民智、启迪民众,让他们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使民众觉醒。因此文段主要交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ABC选项的表述都太过表象,片面。
故答案为:D。
18.本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要求,锁定信息所在的段落,再结合上下文在整体理解。结合第⑦段,“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因此那时就是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是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意见却发生变化了”是因为在课堂要结束时,放映时事片,课堂上的日本学生对枪毙中国人高呼万岁”,而作者看到影片中被枪毙的中国人是因为为俄国人作侦探而被日本人枪毙,而围观喝彩的又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发现了中国国力的薄弱关键在于国民的思想,所以从这次事件,在这节课看电影时,他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想法,决定弃医从文。据此可
以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那时那地”“那时”指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