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
一、聚焦教材
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 和 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 、 、 和 等。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左右。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4.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 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 、 、 、 等。
二、分层训练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5.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只含有一些小型动物
B.土壤中只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C.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7.如图所示,实验中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A.小细沙 B.蛋白质 C.无机盐 D.金属
8.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9.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0.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干燥土壤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11.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2.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13.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14.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 )
A.水分 B.空气 C.大风 D.无机盐
15.(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16.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质颗粒,释放矿物质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17.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18.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19.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裁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 ;②③的变量是 ;②④的变量是 。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了 ;②③对照,说明了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得最好?并说明理由: 。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总体上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占95%左右。
【解答】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2.【答案】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腐殖质;95%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3.【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4.【答案】风化;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
2.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
3.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1).温度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曝晒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可能导致岩石爆裂。
(2).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若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_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一些盐类物质的结晶和潮解也能起到相似作用。
(3)一些化学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如石灰岩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一些石灰岩洞中的钟乳石和石笋就是这样形成的。
(4)各种生物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如植物的根生长在岩缝中,可以促使岩石开裂;地衣和蕨类覆盖在岩石表面,它们分泌的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
【解答】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等。
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很显然,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解答】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烧焦味。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中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解答】题图所示,实验中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无机盐。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月球上没有水、空气,并且月球上没有生物的存在,所以也不存在腐殖质,而空气、水、腐殖质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造月球土壤时需要提供,而月壤中存在较多的岩石,即存在矿物质;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2)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质量,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2.【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土壤组成成分及实验常规操作分析。
【解答】A:加热土壤,用酒精灯外焰,A错误。
B:过滤土壤浸出液 ,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称量土壤,左物右码,C错误。
D:蒸发土壤浸出液 ,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周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草坪以后的生长,原因是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解答】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照题目解题即可。
【解答】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
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确。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 “成土母质”。岩石风化为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
【解答】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正确。
D:土壤 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不单单是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D。
18.【答案】(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
(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解答】(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19.【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②盆中的植物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的质地。
(2)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④生长不好.通过①②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
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
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
一、聚焦教材
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 和 等。
【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总体上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占95%左右。
【解答】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 、 、 和 等。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左右。
【答案】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腐殖质;95%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4.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 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 、 、 、 等。
【答案】风化;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
2.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
3.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1).温度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曝晒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可能导致岩石爆裂。
(2).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若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_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一些盐类物质的结晶和潮解也能起到相似作用。
(3)一些化学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如石灰岩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一些石灰岩洞中的钟乳石和石笋就是这样形成的。
(4)各种生物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如植物的根生长在岩缝中,可以促使岩石开裂;地衣和蕨类覆盖在岩石表面,它们分泌的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
【解答】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等。
二、分层训练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5.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只含有一些小型动物
B.土壤中只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C.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很显然,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解答】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故选C。
6.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烧焦味。
故选D。
7.如图所示,实验中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A.小细沙 B.蛋白质 C.无机盐 D.金属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中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解答】题图所示,实验中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无机盐。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月球上没有水、空气,并且月球上没有生物的存在,所以也不存在腐殖质,而空气、水、腐殖质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造月球土壤时需要提供,而月壤中存在较多的岩石,即存在矿物质;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9.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故答案为D.
10.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干燥土壤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2)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质量,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2.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土壤组成成分及实验常规操作分析。
【解答】A:加热土壤,用酒精灯外焰,A错误。
B:过滤土壤浸出液 ,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称量土壤,左物右码,C错误。
D:蒸发土壤浸出液 ,D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B。
14.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 )
A.水分 B.空气 C.大风 D.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周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草坪以后的生长,原因是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解答】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故选D。
15.(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16.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质颗粒,释放矿物质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照题目解题即可。
【解答】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
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确。
故选B。
17.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 “成土母质”。岩石风化为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
【解答】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正确。
D:土壤 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不单单是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D。
18.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
(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解答】(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19.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裁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 ;②③的变量是 ;②④的变量是 。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了 ;②③对照,说明了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得最好?并说明理由: 。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②盆中的植物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的质地。
(2)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④生长不好.通过①②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
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
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