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之中见奇人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把握《史记》中利用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的技巧。
3.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读一本史书,明古人智慧;品一段传奇,晓浮沉世事。这节课,我们书接上文,继续品读《史记》这本奇书中的奇人,认识这位让天子称赞的真将军——周亚夫。
二、热身环节
主任务: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
资料链接:
1.“子长(司马迁)多爱,爱奇也。”
——杨雄《法言·君子》
2.“太史公记事……或旁搜异文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
3.“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学生活动:读,抓共同点。明确:奇 小互动:用自己的表情表现“奇”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训练学生复述能力。通过资料链接,明确课题中的“奇”,并利用小互动调动课堂气氛,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
三、出人意料见“奇”人
角色加载:
屏显图片——汉文帝,周亚夫
汉文帝:天之骄子,至高无上
周亚夫:军坛新秀,位列人臣
主任务:小组讨论,在曲折的情节中,捕捉“奇”处,并用四字词语概括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物形象。
资料链接:
1. 揖和拜的区别。
2. 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景帝]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3.西汉初年,政治形势并不可观。当时文帝刚继位,在此之前,朝廷经历了高祖驾崩、吕后专权,功臣贤能不为用,外戚党羽把持朝政;文帝出身姬妾,继位后刘氏宗亲也未必诚服;此外,还有“匈奴大入边”之患。可谓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资料链接,让学生充分理解周亚夫的刚正不阿的形象。补充结局,让学生理解汉文帝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知人论世,理解人物出人意料举动背后的原因。
小结:汉文帝危机四伏,周亚夫怎么防备有不为过、汉文帝的步步退让也有了合理的解释,才显示出他的深明大义。那句此“真将军矣”,不仅仅是感叹,更有对亚夫的信任与由衷的赞赏。古语有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同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君一臣,一贤一忠,双向奔赴,让人称奇。
四、另辟蹊径显“奇”巧
主任务:如果你是史官,你会如何塑造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设计意图:按照一般史书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充分体会《史记》写法的独特。体会写人之“奇”。
分角色朗读: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人物形象,并梳理写人手法。
分角色:旁白、周亚夫部下、汉文帝随从人员、周亚夫、汉文帝。
周亚夫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正面描写却寥寥数笔,但这并不妨碍其人物的丰满和立体,司马迁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对比和衬托、正侧面结合。
小结:其史家的严谨与尊重史实、文学家的别出心裁与不落俗套,成就了不一样的史书,无愧于鲁迅先生所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对比鉴赏品“奇”文
主任务:在人物形象和手法上,此文与《周亚夫军细柳》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阅读史书的方法,揣摩李广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和手法的区别,提高学生拓展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书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奇”是一种个性,是有别于他人的标签。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奇”人,他/她的“奇”体现在哪里 向经典借一支妙笔,写出你身边的“奇”人“奇”事。
七、课堂总结
奇是周亚夫不畏世俗、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奇是汉文帝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奇是司马迁不落俗套、秉笔直书、一字立骨。让我们就此爱上阅读《史记》,开启一场探寻古人智慧的奇特之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老师对《周亚夫军细柳》个人研读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未落入俗套。课堂氛围融洽,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引导语和课堂小结语言优美,表达流畅,语文味十足,体现了语文教师的学识和风采,课堂反馈语是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给出,因此不单一不程式化。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学生生成较多,总体而言,较为成功。但本节课忽视了“自读”课的课型要求,变自读为讲读,学生由课堂的主人被动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由此导致学生展示机会少且展示形式单一。课堂上朗读环节设置太少,学生没有充分朗读因此很难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分角色朗读也与课堂架构不太相融,略显模式化。
初中文言文需要重视朗读,反复读,多种方式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再进行文本的学习,且自学课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问题之下,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让学生推着课堂走,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如何放手、何处放手,放手尺度等方面仍旧需要继续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