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散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 )齿 洗涤( ) 牛犊( ) 遏( )制
孤寂( ) 震颤( ) 边缘( ) 俯瞰( )
濒( )临 飓( )风
【答案】jiù;dí;dú;è;jì;chàn;yuán;kàn;bīn;jù
【知识点】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注意“臼”不要写作“舀”或“白”,“涤”不要写作“条”,“犊”不要写作“渎”“读”,“遏”不要写作“扼”“喝”等,“缘”不要写作“椽”,“瞰”左边是目字旁,“濒”不要写作“频”,“飓”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作左右结构。
故答案为:jiù;dí;dú;è;jì;chàn;yuan;kàn;bīn;jù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臼齿 洗涤 消逝 疲倦 繁殖
B.促使 蔓延 巨风 初生牛特
C.松懈 边缘 孤寂 震颤 俯瞰
D.濒临 深渊 凋谢 深不可测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没有错别字。B“巨风”应为“飓风”;“初生牛特”应为“初生牛犊”。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
A.那些东西和那( B.消退
(2)
A.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
B.创立
(3)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B.遏制
(4)
A.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
B.死寂
C.沉寂
【答案】(1)B
(2)B
(3)A
(4)C
【知识点】同义词;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需要考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灵活掌握。不可只会读而写成同音字、形近字。
故答案为:B。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的 奖。
【答案】英国;罗素;哲学;数学;诺贝尔文学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信的分析》《物的分析》等。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故答案为:英国;罗素;哲学;数学 诺贝尔文学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的记忆。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按照课下注释强化记忆,国别、作者名字、职业都不能出现错别字。
5.请写出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答案】①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②世界上只有种英雄主义,那就是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
③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 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能力。按照要求关于生命的名言,只要句子中含有“生命”二字,切内容积极向上的名言皆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①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②世界上只有种英雄主义,那就是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
③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 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点评】名言警句的积累需要考生平时多读、多记,并且将记忆的知识分门别类系统化。
二、课内精读。
6.《永久的生命》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根据“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可知“地面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作者赞美生命的原因。根据“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可以概括出作者赞美生命的原因是:因为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故答案为: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内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文章主旨去体会和分析,不能断章取义。
7.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答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中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理解文章思想倾向
【解析】【分析】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中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内容的理解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找到关键段落、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述。作者的人物形象,要从文章中一些带有抒情、议论的句子中去体会。
三、拓展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指向天空的木拐
从维熙
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详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非常凑巧,游览了好莱坞和迪斯尼,适逢圣诞节的黄昏。孩子第二天下午还要上班,只好从洛杉矶开车一路疾行,穿越加州南部地区,连夜向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飞驰。
平日喧闹的高速公路,在这圣诞之夜出奇地安静,隔着车窗外望,四野一片银白——那是月亮洒下来的清冷的光。大概人们都在家里过圣诞的缘故,这个汽车轮子驮着的两亿七千万人口的美国,此时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高速公路上难以看到夜行的汽车。
直到驶进亚历桑那州界,我们的车才停了下来,想缓解一下长途行车的疲惫,并借机填补一下已然饥饿的肚子。那儿是长途行车者的一个驿站,其内不仅有加油站,还有供远途行者的饮用水,以及供行者方便的WC。想不到的是,在一路寂寞的夜行中,我们在这儿碰到了又一辆夜行的汽车。起始,我们以为也是赶路的行者,但当我们走近它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辆家庭用的住宿车。车子里只有一个人,他一边啃食着手中的面包,一边不停地仰头喝着瓶子里的水。当他走下车来时,从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酒气中,我才知道他喝的不是水,而是烈性的酒浆。他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但神色并不沮丧,见了我们先是扬起一只手臂,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之后就向我们的车子走来。此刻,我又发现,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他看见我在吸烟,首先朝我走了过来。我给了他一支烟,并为他点着了火。他大概发现了中国烟草,有别于美国烟草的味道,就用英语对我开始了询问:
“你是中国人?“
“是。”
“中国也过圣诞节吗?”
我说:“只有酒店和一些教徒们过这个节。”
可能是出于信任,当我们围坐在长椅上吃夜宵的时候,他聊了自己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毕竟这里有长椅可以休息,还有这么好的一轮月亮和满地清亮的月光。他说话的语调,虽然没有一丝悲凉,但对我来说,犹如听一曲圣诞哀歌。“
在华盛顿时,我曾在越战纪念墙前驻足,墙上边的铜雕,都是表现美国士兵英雄主义的;而在这条公路的月光驿站,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只有将这两个不同的半圆,合成一个整体,那才是战争的全圆。难道不是吗?这个越战老兵,可能感悟出我们一行六人,是三代合成的完整的家庭,因而他目光中流露出的凄惶,正是对自己孤独命运的回视;同时又流露出淡淡的笑意,那是对我们无言的祝福。
要上路了。孩子指了指菲尼克斯城的灯火,意思是问他去不去那儿。他则指了指地面,意思是原地不动。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闲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支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我们只是向他招招手,就关上了车门。车开了,我隔着车窗回眸这个铺满清冷月光的驿站时,心里充满了苦涩。车走远了,窗外一切都在我视野中模糊起来,但惟有那只指向天空的木拐,像是一件现代派的雕塑,定格在圣诞午夜的月光之中……
(1)文章开头一反惯常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声夺人。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其好处。
(2)请任选两种人物描写手法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第11段中写道:“但对我来说,犹如一曲圣诞哀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感到悲哀的原因。
(4)你是否赞成将本文标题换成“残疾的老兵”?请说明理由。
【答案】(1)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2)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3)为“他”在战争中失去健全的体魄而同情;为战争改变他的命运轨迹,导致他失去家庭而难过;为他在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依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而心酸;为历史仅仅铭记了建功立业的英雄,却遗忘了同样付出代价的普通老兵而叹惋。
(4)示例:不赞成。“木拐”支撑着老兵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指向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兵呐喊“不要战争——”时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的题目直白但内涵并不丰富。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写我们一家六口驱车从洛杉矶回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途中休息时的遭遇一个越战老兵的故事,通过这个越战老兵的陈述,我们大致了解了他的凄惨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由此,“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即战争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幸。这和平时宣扬的英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这个越战老兵是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战争让他成了一个残疾人,让他的家庭解体,让他这么多年孤零零的一个人,因此他痛恨战争,这才有了他“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 ”动作和“不要战争”的语言,可以说这个动作和语言就是他痛恨战争的外化。作者有意把这一部分放在文章开头,就是为了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也表现了“他”激愤和坚忍的形象。这也是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旨。而且放在文章开头,还让读者心中充满疑惑,从而吸引读者,同时这一部分还和文章倒数第二段照应。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2) 车子里只有一个人,他一边啃食着手中的面包,一边不停地仰头喝着瓶子里的水。当他走下车来时,从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酒气中,我才知道他喝的不是水,而是烈性的酒浆。他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但神色并不沮丧,见了我们先是扬起一只手臂,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之后就向我们的车子走来。此刻,我又发现,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属于外貌描写,“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属于语言描写,“啃食”“仰头喝着”“扬起”等属于动作描写,“神色并不沮丧”属于神态描写。结合其身世和这些描写分析,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可以看出他旅途的劳顿及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可以看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意対即可。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他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因为战争失去健全的体魄,进而导致他的家庭解体,从此以后他就孤零零的一个人生活,而且经济条件不好,生活的非常拮据,但他却非常乐观、顽强地生活着。他本来是一个越战英雄,本应该收到这个国家的尊重和爱戴,本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他如今却是这个样子,这一切都令“我”心酸、难过、悲哀。据此理解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写我们一家六口驱车从洛杉矶回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途中休息时的遭遇一个越战老兵的故事,通过这个越战老兵的陈述,我们大致了解了他的凄惨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由此,“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即战争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幸。这和平时宣扬的英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这个越战老兵是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战争让他成了一个残疾人,让他的家庭解体,让他这么多年孤零零的一个人,因此他痛恨战争,这才有了他“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 ”动作和“不要战争”的语言,可以说这个动作和语言就是他痛恨战争的外化。而“木拐”则是这个老兵身体残缺的标志,也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因此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改成“残疾的老兵”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⑵ 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⑶ 为“他”在战争中失去健全的体魄而同情;为战争改变他的命运轨迹,导致他失去家庭而难过;为他在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依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而心酸;为历史仅仅铭记了建功立业的英雄,却遗忘了同样付出代价的普通老兵而叹惋。
⑷ 示例:不赞成。“木拐”支撑着老兵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指向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兵呐喊“不要战争——”时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的题目直白但内涵并不丰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序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散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 )齿 洗涤( ) 牛犊( ) 遏( )制
孤寂( ) 震颤( ) 边缘( ) 俯瞰( )
濒( )临 飓( )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臼齿 洗涤 消逝 疲倦 繁殖
B.促使 蔓延 巨风 初生牛特
C.松懈 边缘 孤寂 震颤 俯瞰
D.濒临 深渊 凋谢 深不可测
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
A.那些东西和那( B.消退
(2)
A.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
B.创立
(3)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B.遏制
(4)
A.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
B.死寂
C.沉寂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的 奖。
5.请写出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二、课内精读。
6.《永久的生命》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7.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三、拓展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指向天空的木拐
从维熙
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详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非常凑巧,游览了好莱坞和迪斯尼,适逢圣诞节的黄昏。孩子第二天下午还要上班,只好从洛杉矶开车一路疾行,穿越加州南部地区,连夜向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飞驰。
平日喧闹的高速公路,在这圣诞之夜出奇地安静,隔着车窗外望,四野一片银白——那是月亮洒下来的清冷的光。大概人们都在家里过圣诞的缘故,这个汽车轮子驮着的两亿七千万人口的美国,此时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高速公路上难以看到夜行的汽车。
直到驶进亚历桑那州界,我们的车才停了下来,想缓解一下长途行车的疲惫,并借机填补一下已然饥饿的肚子。那儿是长途行车者的一个驿站,其内不仅有加油站,还有供远途行者的饮用水,以及供行者方便的WC。想不到的是,在一路寂寞的夜行中,我们在这儿碰到了又一辆夜行的汽车。起始,我们以为也是赶路的行者,但当我们走近它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辆家庭用的住宿车。车子里只有一个人,他一边啃食着手中的面包,一边不停地仰头喝着瓶子里的水。当他走下车来时,从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酒气中,我才知道他喝的不是水,而是烈性的酒浆。他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但神色并不沮丧,见了我们先是扬起一只手臂,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之后就向我们的车子走来。此刻,我又发现,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他看见我在吸烟,首先朝我走了过来。我给了他一支烟,并为他点着了火。他大概发现了中国烟草,有别于美国烟草的味道,就用英语对我开始了询问:
“你是中国人?“
“是。”
“中国也过圣诞节吗?”
我说:“只有酒店和一些教徒们过这个节。”
可能是出于信任,当我们围坐在长椅上吃夜宵的时候,他聊了自己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毕竟这里有长椅可以休息,还有这么好的一轮月亮和满地清亮的月光。他说话的语调,虽然没有一丝悲凉,但对我来说,犹如听一曲圣诞哀歌。“
在华盛顿时,我曾在越战纪念墙前驻足,墙上边的铜雕,都是表现美国士兵英雄主义的;而在这条公路的月光驿站,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只有将这两个不同的半圆,合成一个整体,那才是战争的全圆。难道不是吗?这个越战老兵,可能感悟出我们一行六人,是三代合成的完整的家庭,因而他目光中流露出的凄惶,正是对自己孤独命运的回视;同时又流露出淡淡的笑意,那是对我们无言的祝福。
要上路了。孩子指了指菲尼克斯城的灯火,意思是问他去不去那儿。他则指了指地面,意思是原地不动。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闲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支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我们只是向他招招手,就关上了车门。车开了,我隔着车窗回眸这个铺满清冷月光的驿站时,心里充满了苦涩。车走远了,窗外一切都在我视野中模糊起来,但惟有那只指向天空的木拐,像是一件现代派的雕塑,定格在圣诞午夜的月光之中……
(1)文章开头一反惯常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声夺人。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其好处。
(2)请任选两种人物描写手法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第11段中写道:“但对我来说,犹如一曲圣诞哀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感到悲哀的原因。
(4)你是否赞成将本文标题换成“残疾的老兵”?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iù;dí;dú;è;jì;chàn;yuán;kàn;bīn;jù
【知识点】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注意“臼”不要写作“舀”或“白”,“涤”不要写作“条”,“犊”不要写作“渎”“读”,“遏”不要写作“扼”“喝”等,“缘”不要写作“椽”,“瞰”左边是目字旁,“濒”不要写作“频”,“飓”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作左右结构。
故答案为:jiù;dí;dú;è;jì;chàn;yuan;kàn;bīn;jù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没有错别字。B“巨风”应为“飓风”;“初生牛特”应为“初生牛犊”。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1)B
(2)B
(3)A
(4)C
【知识点】同义词;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需要考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灵活掌握。不可只会读而写成同音字、形近字。
故答案为:B。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4.【答案】英国;罗素;哲学;数学;诺贝尔文学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信的分析》《物的分析》等。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故答案为:英国;罗素;哲学;数学 诺贝尔文学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的记忆。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按照课下注释强化记忆,国别、作者名字、职业都不能出现错别字。
5.【答案】①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②世界上只有种英雄主义,那就是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
③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 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能力。按照要求关于生命的名言,只要句子中含有“生命”二字,切内容积极向上的名言皆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①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②世界上只有种英雄主义,那就是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
③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 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点评】名言警句的积累需要考生平时多读、多记,并且将记忆的知识分门别类系统化。
6.【答案】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根据“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可知“地面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作者赞美生命的原因。根据“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可以概括出作者赞美生命的原因是:因为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故答案为: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息地创造新的生命。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内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文章主旨去体会和分析,不能断章取义。
7.【答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中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理解文章思想倾向
【解析】【分析】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中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内容的理解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找到关键段落、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述。作者的人物形象,要从文章中一些带有抒情、议论的句子中去体会。
8.【答案】(1)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2)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3)为“他”在战争中失去健全的体魄而同情;为战争改变他的命运轨迹,导致他失去家庭而难过;为他在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依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而心酸;为历史仅仅铭记了建功立业的英雄,却遗忘了同样付出代价的普通老兵而叹惋。
(4)示例:不赞成。“木拐”支撑着老兵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指向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兵呐喊“不要战争——”时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的题目直白但内涵并不丰富。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写我们一家六口驱车从洛杉矶回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途中休息时的遭遇一个越战老兵的故事,通过这个越战老兵的陈述,我们大致了解了他的凄惨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由此,“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即战争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幸。这和平时宣扬的英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这个越战老兵是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战争让他成了一个残疾人,让他的家庭解体,让他这么多年孤零零的一个人,因此他痛恨战争,这才有了他“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 ”动作和“不要战争”的语言,可以说这个动作和语言就是他痛恨战争的外化。作者有意把这一部分放在文章开头,就是为了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也表现了“他”激愤和坚忍的形象。这也是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旨。而且放在文章开头,还让读者心中充满疑惑,从而吸引读者,同时这一部分还和文章倒数第二段照应。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2) 车子里只有一个人,他一边啃食着手中的面包,一边不停地仰头喝着瓶子里的水。当他走下车来时,从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酒气中,我才知道他喝的不是水,而是烈性的酒浆。他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但神色并不沮丧,见了我们先是扬起一只手臂,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之后就向我们的车子走来。此刻,我又发现,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属于外貌描写,“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属于语言描写,“啃食”“仰头喝着”“扬起”等属于动作描写,“神色并不沮丧”属于神态描写。结合其身世和这些描写分析,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可以看出他旅途的劳顿及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可以看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意対即可。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他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因为战争失去健全的体魄,进而导致他的家庭解体,从此以后他就孤零零的一个人生活,而且经济条件不好,生活的非常拮据,但他却非常乐观、顽强地生活着。他本来是一个越战英雄,本应该收到这个国家的尊重和爱戴,本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他如今却是这个样子,这一切都令“我”心酸、难过、悲哀。据此理解分析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写我们一家六口驱车从洛杉矶回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途中休息时的遭遇一个越战老兵的故事,通过这个越战老兵的陈述,我们大致了解了他的凄惨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由此,“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即战争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幸。这和平时宣扬的英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这个越战老兵是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战争让他成了一个残疾人,让他的家庭解体,让他这么多年孤零零的一个人,因此他痛恨战争,这才有了他“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 ”动作和“不要战争”的语言,可以说这个动作和语言就是他痛恨战争的外化。而“木拐”则是这个老兵身体残缺的标志,也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因此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改成“残疾的老兵”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⑵ 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⑶ 为“他”在战争中失去健全的体魄而同情;为战争改变他的命运轨迹,导致他失去家庭而难过;为他在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依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而心酸;为历史仅仅铭记了建功立业的英雄,却遗忘了同样付出代价的普通老兵而叹惋。
⑷ 示例:不赞成。“木拐”支撑着老兵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指向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兵呐喊“不要战争——”时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的题目直白但内涵并不丰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序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