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①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二、重点: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三、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习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归纳与结论
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的概念
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展
开讨论并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的 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教师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的。例如:⑴为什么森林中害虫的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的增长?⑵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为什么会崩溃?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
3.按“思考与讨论”中的要求构建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举例让学生讨论
2.让学生讨论比较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谁强谁弱?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
前者的核心是“抵抗 , 原状”,后者的核心是“遭到 , 原状”。
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稳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图片、照片、录像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
五、作业
1.自然生态系统大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 )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生产种类和数量都多
C.物质和能量都能反复被利用
D.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下列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4.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5.生态系统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在学习本节课前事先安排学生超找资料,关于“生物圈II号”实验,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教学:通过课件中草原生态系统羊与狼数量关系的分析讨论,提出“负反馈”的概念,之后阅读课文, 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羊与狼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再让学生举例,加强对概念的巩固。最后通过对课文的“森林火灾后的恢复”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
关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教学,举身边的实例来加强这部分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根据回答指出这种“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提出概念,划出关键词,再让学生举例,巩固概念。
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为人类造福呢?通过指导读书,提供思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举例并总结。
最后通过学生练习来巩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总结本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回顾、掌握本节主要知识。
导入设计一
引入:同学们在小学就学习过一首古诗:《草》(课件展示诗歌内容)
提问: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展示的是小草的个体又“死而复生”了吗?如果不是“生”的又是什么呢?
(是整个草原的生态系统复苏了)这首诗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经历了大火,这个生态系统仍然复苏了。那么为了证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这样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他。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是美国的科学家们做的实验。
课件展示“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对教材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如:建造的时间、占地面积、空间大小、投入研究的资金、实验的时间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安排学生顺序思考。
讨论下列问题:
1、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提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2、在“生物圈II号”中模拟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里面有哪些成分?(提示: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有土壤、水源、空气、太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应有尽有。)
3、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II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 ……)
4、生物圈1号出现这些问题了吗?“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生物圈1号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整个生物圈保持相对稳定。该实验的失败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
教师讲述:原因是这样的,生物圈II号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导入设计二
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提问复习:
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
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羊与狼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 “负反馈”的概念。
提问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举例之后阅读课文P109第三段, 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羊与狼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
讲述: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现象,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结合课件,指导阅读课文P110的“森林火灾后的恢复”部分,总结: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3、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人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稳定性
4、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在
A.恒温培养箱里 B.窗台上 C.药品橱旁 D.冰箱冷藏室里
5、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6、右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能量流动的特点 和
(2)从不同营养级能量传递的多少看,图中②③④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
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属于图示中的哪个箭头?
(4)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哪个箭
头? 。
(5)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 。
(6)由于某种原因,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
灭绝,则首先受损害的生物是图中的 。
7、有一学生在酿造厂的下游河道中取水样,取水地点分别在距酿造厂排污点1km、3km、5km、7km处,但取样瓶上的标记因某种原因已经没有了,为了确定4瓶水样的取水地点,该生想了一个办法,回到实验室后,在4瓶水样的瓶上分别标记上A、B、C、D后,再取一小瓶自来水标记为E瓶。分别滴入10滴质量分数为0.01%的亚甲基蓝溶液,观察记录亚甲基蓝褪色的时间如下表(提示: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将亚甲基蓝降解或分解)
标记
A
B
C
D
E
褪色时间
15小时
5小时
24小时
40小时
48小时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取样地点距酿造厂最近和最远的样品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滴入亚甲基蓝后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分析,从酿造厂的排污点开始到7km河段中,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河段是___________,有大量藻类繁殖的河段应在______________。
(4) 从上述结果分析,说明了___ ___ 。
8、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
部分数据如下表:
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
年均:1.93mg (干重)/L
年均:1.02mg (干重)/L
10 13~1015个/m2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 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无机盐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 ,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 。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 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9、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下——生态瓶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l)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瓶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你所需的器材是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2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 ,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
(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 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 等因素都也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瓶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C
6、(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②>③>④ (3)⑩ (4)⑤
(5)10%—20% (6)C
7、(1)B D (2)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将亚甲基蓝降解(或分解了)
(3)从排污点到1km河段 距排污点约3km~5km的河段中
(4)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8、(1)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3)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
9、(3)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条,小田螺2个,河水(或放过2d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光 (5)①光 ②空气、温度、水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以及分解者 ③不能
课件54张PPT。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栏目链接(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其________和________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________。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知识
清单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栏目链接结构 功能能力保持恢复自我调节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________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________,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________。
(2)基础:________调节。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 不会食物丰富 抑制负反馈有限迅速丧失知识
清单抵抗力恢复力 栏目链接负反馈调节仅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吗?
应 用
思 考答案:不是。如我们使用的空调制冷机制,就是利用负反馈的原理。 栏目链接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抵抗保持原状越多复杂越强 越高 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强 高弱低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破坏恢复到原状速度时间多复杂高低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一定限度一定限度 自我调节能力 干扰适度物资能量内部结构与功能应用
思考 栏目链接答案: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病菌的攻击之中。平时不得病是由于我们的抵抗力,即“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得病后能够使我们恢复健康的是恢复力,即“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探究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4)两个内容。
①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抵抗力稳定性。
②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恢复力稳定性。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来完成的。反馈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4.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例如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尝 试
应 用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栏目链接C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易被破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C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1.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易 错
提 示2.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受到破坏之前,受到的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的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3.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
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极 地荒漠生态系统。
尝 试
应 用 3.(双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栏目链接AB 尝 试
应 用 4.下列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的是( )
A.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B.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C.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D.各种群都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
栏目链接D要 点
探 究探究四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栏目链接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C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1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注意是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如果只增加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种类或数量,则平衡会被破坏。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大。
答案:B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题型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例2 图示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栏目链接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本例是有关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问题。
①题目图解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②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③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值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④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栏目链接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结合图象y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x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这都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TS值越小,即x、y值越小,y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x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所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答案:B变式
训练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栏目链接B题型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3 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栏目链接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项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会降低其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的多样性。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多,才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3.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
B.大量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栏目链接C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提升其稳定性的措施。
2.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