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4年秋高中生物必修三: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4年秋高中生物必修三: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2-10 20:30:51

文档简介

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习目标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学习重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学习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本节聚焦:
1、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2、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样进行保护?
3、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导入:观察问题探讨同学讨论1、2问题,引入本节课内容。
自学与诊断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
、 、 、
、 。
2、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互动与展示
一、举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分析课本P125实例1,讨论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例1和实例2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
3、如何保护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升发和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
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讲与点拨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





总结与升华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 、 。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 。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
达标检测题
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毒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A.遗传多样性 B.变异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 A.间接使用价值 B.潜在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药用价值
课后反思
保护我们共同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对华南虎相关问题的讨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2.自觉支持和参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
2.自觉支持和参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内容分两大部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意义和保护措施。这两部分中,第二部分又分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它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在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内容之后安排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及时迁移和应用。在第三册中关于遗传的知识、物种形成的知识均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当在本节内容中前边学习的相关内容作一有机的整合。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3的第4章和第5章的基础上,对“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生态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等基础知识都已基本掌握,能够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多层次生命系统的共性,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能够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能力方面,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作为生活在广州这个大城市的学生,不仅知识面较广、接触的信息较多;而且均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电脑、网络等),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资料搜集。教材内容的第一块全球性生态环境的内容作弱化处理,由于小学自然科学、初中生命科学中均有相应的内容,对于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等地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对于教材中的这块内容,高中的学生显然不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力气来学习。此类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应当体现出高学段,不同的能力要求。因此弱化此块内容,而将教学重点放在生物多样性这一版块上。
在生物多样性教学板块中,如果按照 “概念—价值—威胁—保护”来上课,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如果微调一下次序:按着“事件—概念—威胁—价值—保护”的顺序,则通过事件引起学生对概念探究的欲望,探究概念之后,再面对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实。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在此疑问的基础上,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的方法与途径更易于接受。教材处理的原则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进而全方位地理解多样性的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才会对现状痛心,责任感自然油然而生!
本节课内容因认知难度不大,主要在于学生形成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支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推动学生在三个层次上学习。第一,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大国时,运用视频效果;第二,辅助性、拓展性知识,运用PPT;第三,开展研讨活动,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导入设计一
(播放视频1:有关2005年7月26日~8月8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发现者航天飞机的部分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人类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制造航天飞机,去探索太空呢?
学生回答:为了人类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探究宇宙的奥秘、认识世界的需要;为了获得有关问题的科学资料,比如生命的起源;为了新的资源,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了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沿着同学的思路,继续播放视频2——从太空拍摄的地球)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大家的,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任何个人或国家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地球……
推进新课
教师:我们既然有了美丽的家园,为什么还要在太空中寻找?(播放视频3:各种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景象)
要求学生完成:
(1)归纳现在地球上有哪些具体的环境问题。
(2)请同学谈看过视频资料的感受。(3)选择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知识,说说它的成因和后果。
学生回答:(略)
师 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什么就破坏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需要从生物的多样性谈起。
师 哪位同学尝试回答一下你所理解的生物多样性?
学生回答:(略)
(学生阅读后直接讲解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涵义: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提问:生物的多样性到底有什么价值呢?请同学阅读教材的“思考与讨论”,相互探讨,发表意见。
导入设计二
展示南方遭遇冻雨、冰雹袭击的图片,以及北京因沙尘暴影响,午后的街头一片昏黄,而被网友戏称“北京下土了”的图片。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为什么我们的气候发生了这么多不寻常的变化?
2、我们的地球还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通过课件文字,向学生展示全球性生态问题,并让学生分析书上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展示不同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具体属于什么问题及可能的形成原因。
展示本世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别可能有哪些?
学生回答: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⑤⑧      B.①⑥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 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位置变化使月球对海水吸引力变化而发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的自然现象;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的含量过高所致;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 D
2.下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解析: 该图只列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类型,A错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B错误;生物入侵后常常因无天敌的制约而过度增加,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C错误。
答案: D
3.右图表示1900、1950及1980三年在甲桥上游20km至下游40km的范围内,测得的河水溶氧量,假设河水的溶氧量与污染程度成反比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1900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污染比1950年时严重
B.从1900年到1980年的80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有持续改善的趋势
C.在1980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比1900年时轻微
D.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严重
解析: 河水的溶氧量越大污染越小,由题图看出,在1900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溶氧量比1950年时大,说明污染较轻,A错误;从1900年到1950年的50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有持续加大的趋势,B错误;在1980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溶氧量比1900年时大,说明污染较轻;甲桥上游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轻微,D错误。
答案: C
4.下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有机物浓度低于乙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甲、乙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 甲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乙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错误;在甲、乙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正确。
答案: D
5.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是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观赏类植物一旦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可能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灾害。水葫芦即是外来物种,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造成河道堵塞等危害,若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危机。若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其天敌会因食物减少而死亡,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因此,应通过生物防治将黄鼠控制在一定数量内,使其不会对草场造成危害即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之一是易地保护,用于保护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的动物。东北虎属濒危物种,应进行易地保护。
答案: C
6.为了保护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在山西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止数量极少的野马灭绝,对其进行集中圈养。以上措施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易地保护
C.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D.易地保护、就地保护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就地保护,将被保护动物迁出生存地集中保护,应属易地保护。
答案: C
7.目前入侵北京的外来动植物种类达56种以上,其中对北京环境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是美国白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北京地区原有物种的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C.科学家研究出防治美国白蛾的新型“农药”——核型多角体病毒,它在生态系统里的成分是分解者
D.可以利用周氏啮小蜂产卵在美国白蛾蛹内吸收蛹内营养,供其自身发育,最终使美国白蛾蛹内养分耗尽死亡,达到防治目的。周氏啮小蜂和美国白蛾两者属于捕食关系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属于消费者。周氏啮小蜂从白蛾蛹内吸收营养,属于寄生。
答案: A
8.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B.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C.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生存环境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9.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水花生本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在短时间内的种群增长曲线符合(  )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非常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迅速繁衍,也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淘汰。水花生入侵到一个新环境中,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迅速增长,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答案: A
10.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了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增多
B.人类皮肤病、白内障患病率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可能发生定向变异,造成减产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农业中,常常采用燃烧农作物秸秆获得灰分肥田,该做法的优点是使秸秆中________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最大弊端是________,而且储存于秸秆有机物中的能量未得到合理利用。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________。这种做法正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__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
(2)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采取禁伐、禁猎等措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____________,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________。
(3)2012年,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柳州柳江内,一起“食人鱼”伤人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11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由于外来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________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________制约,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解析: (1)作物秸秆燃烧可使秸秆中的无机盐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也会污染环境。现代农业中,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蘑菇、蚯蚓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这种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生态学中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退耕还林、禁伐禁猎等措施可以提高野生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3)外来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大都非常强,且缺乏天敌制约,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常呈“J”型增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答案: (1)无机盐 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能量利用率 分解者 物质循环再生 (2)环境容纳量(K值) 多样性 (3)繁殖能力 天敌
12.请回答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从进化角度来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从整个生物界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水平的多样性。
(3)从红豆杉的树皮和针叶中分离纯化出的紫杉醇,是一种对子宫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症有特殊疗效的抗癌药物。从生物多样性价值角度说明,红豆杉具有________。
(4)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横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B点和C点之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中C点以上,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态学家建议在此草原中引入鼠类的天敌和草食性昆虫的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种群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2)生态系统 (3)直接价值 (4)①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品 ②草原退化、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______。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蓝藻为原核生物,而绿藻是真核生物。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傍晚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2)水体出现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从⑤号取水点向下游的污染明显加重,说明工厂是污染源。
答案: (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也可) 低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酶的活性
(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课件23张PPT。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丹顶鹤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 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 CO2等 全球气候变暖 氟利昂等 紫外线辐射增强 皮肤癌和白内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食用药用 科学研究 原地 自然保护区 最有效 原地 异地 动植物繁育中心 行将灭绝 盲目地 掠夺式 合理利用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自然、经济、社会 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