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4年秋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4年秋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2-10 20:38:03

文档简介

群落的结构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二、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习过程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各种种间关系的对比
类型
概念
数量坐标图
特点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
等 
?
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捕食




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先增加又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是捕食者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两种生物生态位(食性及生活条件)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
寄生
寄生者寄居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
来维持生活
?
寄生生活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而对寄主(被寄生者)来说则有害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植物的分层主要与 有关
动物的分层主要与 有关
水平结构:
由于 、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使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呈 分布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注意事项
1.调查研究小动物时,常用  进行采集与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两种。
3.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  来收集。
4.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标本,应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五、作业
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 )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3、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6、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 。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 。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策略
本节课为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主要内容有群落的结构和种间关系。课时为1课时,重点内容为四种种间关系的区别。尤其是竞争和捕食的数量关系曲线比较。
首先要让学生们掌握群落的概念,所以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关于“种间关系”:结合图示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后,最好结合相关题目进行练习巩固。尤其是表示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最好单独比较竞争和捕食。
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此外,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料设置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导入设计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版书)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师展示某池塘示意图(标出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各种生物)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学生:至少有8个种群。有黑鱼、草鱼,水面上有浮萍、水葫芦等,还会有一些藻类。水底有河蚌、螺蛳,淤泥中会有各种微生物。
教师:这位同学列举得非常详细,池塘中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类群。这些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黑鱼被人类大量捕捞,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教师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一起的种群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某一种群的数量不止受到同种生物个体的影响,还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要观察的范围放得更大一些,要把池塘中所有生物的大家庭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叫它群落。
导入设计二
教师配一首词引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诗句中描述的环境中至少有哪些种群,它们之间彼此是紧密联系的吗?
学生:这首诗里面呈现了种群有喜鹊,蝉,青蛙柳树,水稻等种群。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请同学们总结提炼出群落的概念。
学生: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教师:在群落水平上研究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群落的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 )1、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2、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 )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 )4、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5、据资料报道,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情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地方是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每日光照时间 C.食物 D.温度
( )6、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
( )7、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 ) 8、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鲈鱼的幼鱼为食
( ) 9、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M以N为食 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 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 )10、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 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二、多项选择题
( )11、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
A.光照的明暗 B.地形的起伏 C.温度的高低 D.种群的特征
( )12、如右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1竞争过物种2:
A.温度在t1以下
B.温度在t1~t2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上
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
( )13、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A.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
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 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 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
( )14、右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三、填空题
15、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 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 ____;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 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 ___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16、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上游1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最后是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请回答:
(1)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对用除草剂和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 ???????????,前者一般适用于??????????????????的群落。
(4)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 ??????????? ????????????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

参考答案
1-5 CDBBA 6-10 CCDBA 11 ABC 12 ACD 13 ABC 14 AC
15、(1)A 140千或140 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急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16、(1)竞争 (2)当地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或环境条件理想)
(3)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用除草剂消灭水葫芦,费用大,有污染,且水葫芦很快适应,效果不佳。海牛以水葫芦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成本低且无污染。
17、(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
(2) 取样器取样法 ???(3)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4) 趋暗、趋湿、避高温 ??????酒精?????
(5)××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课件52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栏目链接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________组成;(2)群落中各个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________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知识
清单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生物种群物种种群空间 栏目链接二、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
清单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________。丰富度丰富 栏目链接2.种间关系。
(1)________: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________:两种或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其结果常表现为____________,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________: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____________: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捕食竞争相互抑制寄生互利共生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应 用
思 考 兔子吃草,两个物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叫捕食。 栏目链接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的原因。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_______,这是群落空间结构。
2.类型。知识
清单空间分层光照食物来源镶嵌光照生长 栏目链接应 用
思 考 当你爬山时,观察到山上生物种群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同时随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水平方向也呈镶嵌分布。 栏目链接四、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1)记名计算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用于个体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知识
清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较大有限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种群、群落和物种的区别1.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1)种群专指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则是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种群是物种繁衍、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具有较稳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不同种群,这些种群间只存在地理隔离而不存在生殖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而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群落与物种的关系
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同一物种的个体以种群形式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 栏目链接种群和物种的区别:
(1)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组成的。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3)判断标准不同。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产生了后代也往往不育。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双选)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改变 答案:C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生物群落是指(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D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
②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③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其规律为:
a.热带→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少。
b.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c.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④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木本植物,草原群落中则是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1.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
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的全部生物
B.内蒙古大草原全部生物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D.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图是(  )
答案:A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群落的结构分析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也具有分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分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 1.分层现象的意义。
(1)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
(2)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3)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2.群落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5.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它们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 ,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6.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  )
A.群落的组成成分
B.群落中各生物的多少
C.群落中各生物的食性
D.群落中生物的空间配置状况答案:D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四 对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调查步骤: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分析。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说明:(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土壤中小动物具有“两趋(趋湿、趋暗)”、“两避(避光、避高温)”的习性。 栏目链接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2.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有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计划对A草地进行下列研究。甲同学在记录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计划时,遗漏了下列问题,请你帮助补充完成。
(1)适合大多数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土壤动物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药品用具:除放大镜、镊子、花铲、塑料袋、纱布、70%酒精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实施步骤:取样→采集小动物→____________→统计和分析。
①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采集。
②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计划。适合大多数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实施步骤: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2)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3)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实体镜 (4)观察和分类 ①包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②A草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种间关系 例1如右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捕食者达到波峰时,被捕食数量减少;被捕食者达到波峰时,捕食者少。 栏目链接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理解曲线代表的物理意义。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竞争发生在群落内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答案:C 栏目链接题型2 群落的空间结构 例2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植物而言,高大的乔木能够占据上层空间,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森林中树木的间隙中分布灌木和草丛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答案:A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双选)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不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答案:AD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2.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比较。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