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重、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学习过程
(一)演替的概念、过程及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过程:用箭头依次表示演替过程的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 ______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 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_____________ _____上进行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_____ _
________ _ ____。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________ 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起施行。
四、作业
1.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初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3.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4.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利用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a)]
17. 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
1.50
14.52
23.88
26.00
(1)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 (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目标
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策略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主要包括群落演替的种类,人类活动对掩体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多媒体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宏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本节在演替的概念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群落的演替不像群落的结构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这样就发生了演替,最后强调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对于演替的类型在教学时,最好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种演替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示讨论写出过程图解。并比较区别两种演替的差异。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教材图示分析人类的过度放牧,滥砍乱伐,污水排放等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最终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知识。
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 在这里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实例(如凤眼莲),结合题目练习巩固。
导入设计一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的资料。
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1、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
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
学生讨论回答:
1.由于地质原因,外加人类的乱砍乱伐,导致黄土高原植被减少,失去原来的森林。
2.如果条件合适的话,也有可能恢复成森林。
教师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收到干扰,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这种现象就叫做演替。
教师:多媒体展示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
提出问题:裸露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初生演替的过程。
导入设计二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
提出问题:大火之后的公园土地上的种群有什么变化?如何一步一步的变回森林的?学生回答:大火后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群一个替代一个,最后成为森林。?
教师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收到干扰,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这种现象就叫做演替。
提问:通过预习,大家讨论回答演替的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初生演替和此生演替。
问题导入:既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进行?
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解,学生讨论回答初生演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
1、人口数量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组成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2、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3、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应该是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4、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5、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右表。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中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6、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8、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10、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11、(06·江理综)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互利共生
1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生活着的鱼
B.被污染后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真菌
C、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的一个菌落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蘑菇和苔藓
种名
林冠层
12 m以上
乔本层
5~12m
灌木层
1.2~5m
草被层
0.9~1.2m
地被层
点斑林鸽
977
14
9
——
——
普通鸟
1035
435
30
——
——
绿背山雀
1989
3510
2061
315
85
红头长尾山雀
1076
1764
1309
175
86
褐山雀
1590
3728
1343
840
——
煤山雀
1350
3293
2325
585
——
沼泽山雀
172
1200
1676
876
76
大山雀
496
1480
3928
2072
24
戴胜
27
135
447
190
——
乌鸫
12
41
147
525
276
北红尾鸲
——
——
435
480
284
13、在一所林区中学,生物老师带领该校学生,对学校附近的栎树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鸟类调查。调查资料和数据见下表。请仔细阅读和研究调查表后,回答:
(1)在生物学上,该林区的全部点斑林鸽构成一个 ,而林区的全部鸟类及与鸟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 ;该林区的全部生物与其 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做 。
(2)林区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是由该种群的 等特征决定的。
参考答案:
1-5.DDBCA 6-10.DCBAD 11-12.BC
13、(1)种群 群落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课件26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栏目链接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概念: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其过程是:裸岩阶段→__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________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知识
清单一、演替的类型替代植被彻底消灭了地衣草本植物森林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2)次生演替。
概念:是指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______________→小灌木→灌木丛→________林。土壤繁殖体多年生杂草乔木 栏目链接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知识
清单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________、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
(3)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_____,以提高林草覆盖率。填湖造地管理草原人工群落速度方向可持续发展退牧还草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群落演替的特点、原因
1.演替的基本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1.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灭绝;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火山爆发后的地区,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2.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等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下列选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解析:群落演替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当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时候,群落演替就不再进行。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什么因素影响 (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答案:B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1.自然资源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演替过程会相当缓慢,甚至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如:
(1)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2)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垦殖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C.人类的活动可以任意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只是破坏性的 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B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群落演替的类型例1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我们要在不超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认真领会此概念,要敢于大胆扩展,勇于创新。 解析:演替分为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答案:B 栏目链接题型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例2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的( )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
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四个答案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挖掘课本,以课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A选项即是。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B、D选项即是。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认为“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物群落的演替贯穿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