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备课课件 必修三: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同步备课课件 必修三: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1 08: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主要措施:
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3)确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2、成就: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
键,是民主和公民社
会的基础工具,是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提出: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
1)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看图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什么
得到较快发展?
“红卫兵”大串联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学校停课:
2)高考制度被废止: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2、危害:
面对“四人帮”的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5年)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年龄由13岁到37岁不等。至今,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7年,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前所未有大发展: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
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
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
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
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3.(2014·江苏单科·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
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
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
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
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
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
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请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老、中、青“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访谈活动方案,进行一次访谈活动,并将整理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