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主要措施:
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3)确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2、成就: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
键,是民主和公民社
会的基础工具,是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提出: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
1)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看图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什么
得到较快发展?
“红卫兵”大串联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学校停课:
2)高考制度被废止: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2、危害:
面对“四人帮”的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5年)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年龄由13岁到37岁不等。至今,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7年,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前所未有大发展: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
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
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
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
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
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3.(2014·江苏单科·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
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
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
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
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
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
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请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老、中、青“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访谈活动方案,进行一次访谈活动,并将整理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