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2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
为基础,吸收佛教
和道教思想而形成
的新儒学;是以
“理”或“天理”为核
心的观念体系。 一、理学的概念:二、理学产生的背景: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武当山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材料一: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明·丁云鹏) 问题:右图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呈现出怎样的潮流? 材料四:张融《遗令》:“……左手
执《孝经》(儒)、《老子》(道),右手执小品《法华经》(佛)。”
——《南史》卷三十三请思考:面对危机,儒家学者如何应对?二、理学产生的背景:1、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儒学的发展出
现危机;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
思考和探索,吸收融合佛、道的思
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奠基:北宋的“二程”主张:提出“天理”的概念;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在道德修养上……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成熟: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
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
的最高境界;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3、发展: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②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主张……,即……。 ①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贞洁牌坊的背后
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消极影响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思考: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思考: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课堂小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
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
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
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
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
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
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在今天…… 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更广泛的世界文明环境,同样也遇到了社会价值的重建的课题,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哪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