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备课课件:必修三 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北师大版,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同步备课课件:必修三 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北师大版,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1 08: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泰岱日洞庭月,黄山松西湖堤,漓江水南海潮,花果布故宫殿,昆仑雪珠穆峰;点神州锦绣河山增吾胸中丘壑;
诸子文屈原骚,相如赋司马史,右军帖道玄画,李杜诗苏辛词,汉卿曲雪芹梦;数中华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涛。思考: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对联中涉及了哪些文学体裁?对联欣赏先秦诸子散文、屈原的“骚”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文学的
辉煌成就地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一、《诗经》:305 风 雅 颂……特点: 1)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2)以四言为主。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
主义的基石。特点: 1)长短句相结合,形
式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倾诉心声;
2)闪烁着奇异的浪漫
色彩,采用象征、比喻的
手法。二、楚辞:代表人物:屈 原三、汉赋:代表人物和作品:西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东汉 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
特点:辞藻华丽,
讲究对仗概况:四、唐诗:写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特点?浪漫主义
气势磅礴
想像丰富 手法夸张
意境深远 “诗仙”李白读唐诗,感受唐诗的风采读唐诗,感受唐诗的风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现实诗 战乱动荡、颠沛流离;政治黑暗、矛盾尖锐。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请思考:唐代诗歌为何如此繁荣?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思想开放、活跃,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请思考:词为什么会成为两宋流
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五、宋词:苏轼柳永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豪放派婉约派六、元曲:七、明清小说:为何在明清时期,小说呈现
出空前繁荣的局面?①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第一本要找的书是描写农民起义,反映农民反抗斗争为题材的小说;第二本要找的书是讽刺科举制度的小说;第三本要找的书是描述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连连看第四本要找的书是用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的小说;第六本要找的书是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第五本要找的书是: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古朴—高雅(贵族化)—通俗(平民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古典文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哪些特征?文学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反映历史的镜子 课堂练习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2.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
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
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
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
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
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
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
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