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5诗词五首(含答案解析)
一、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含答案解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lí) 塞上(sài) 车马喧(xuān)
B.烽火(fēng) 梦魂(hún) 不胜簪(zān)
C.角声(jiǎo) 燕脂(yān) 铁未销(xiāo)
D.折戟(jǐ) 谩有(màn) 嗟日暮(cuō)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D项中的“嗟”读音应为“ji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注意:嗟,jiē,叹词: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飞鸟相与还( )
(2)烽火连三月( )
(3)报君黄金台上意( )
(4)自将磨洗认前朝( )
(5)殷勤问我归何处( )
【答案】(1)回家
(2)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3)报答
(4)拿,取
(5)情意恳切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义转移;古语词
【解析】【分析】平时学习时注意识记与理解。(1) 相与还:结伴而归。 (2) 句意为: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 。(3) 句意:只为报答君王恩遇 。(4) 句意: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5)情意恳切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故答案为:⑴回家;
⑵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⑶报答;
⑷ 拿,取 ;
⑸ 情意恳切 。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只要平时对所学文言文的实词掌握好就能做好本题 。注意: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答案】A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项的朗读节奏应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划分诗句的节奏。按音节划分的话,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每句大多三个节拍,然后我们再结合意思进行划分。据此可划分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春望》中写道:“ , 。”反映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 , 。”
【答案】(1)东风不与周郎便
(2)星河欲转千帆舞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默写背诵和理解能力。前两道题为一般性默写,考生可根据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第三题,根据”俯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等关键词语很容易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四题根据“消息阻隔”很容易想到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五题根据“夸张”、“战斗气氛”很容易联想到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故答案为:⑴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⑵ 星河欲转千帆舞 ⑶1、采菊东篱下2、悠然见南山 ⑷1、烽火连三月2、家书抵万金 ⑸1、黑云压城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你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答案】(1)淡泊名利。
(2)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宁静致远的心态,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
⑵D项不恰当。“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
故答案为:⑴ 淡泊名利。
⑵D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的理解与掌握。注意是表现了作者鄙弃和厌恶官场黑暗,渴望远离世俗,清静闲适,与自然同乐的人生态度。
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注意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需用言语表达的啊!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意。
【答案】(1)破;深
(2)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⑴ 本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把诗人形象要描述出来即可。可从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上去想像诗人的行为,然后说明诗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
故答案为:⑴破、深;
⑵ 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根据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关键字即可。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及意境的理解能力。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第一问言之有理即可。但必须描绘出画面的内容。诗句的含义:体现了作者感时忧国思乡念亲的愁苦之情难以排遣。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1)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会改写。这两句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全诗内容及题目赤壁、前朝、周郎、二乔,可以判断本诗是吟咏赤壁之战,属咏史诗。本诗借吟咏历史,抒发自己对历史、现实的情感体验及认知。
⑵ 《赤壁》一诗围绕着周瑜火烧赤壁的历史来写,所以“东风”应指火烧赤壁一事;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抒发了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借史实抒情
⑵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会改写。这两句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类别及其特点的理解分析 。注意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含义及写法的理解。注意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分析诗句的含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题乌江亭①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答案】(1)咏史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细读这两首诗可知,它们都是借历史事实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都是咏史诗。
⑵ 从古诗中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两句可以得出作者的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
故答案为:⑴咏史
⑵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⑵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中写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 陵 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并写下来。
(2)词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词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5)下列对本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4) 示例 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而“日晚”则指太阳升起很久了,仍是白天,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另外,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
(5)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⑴ 上片“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词人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
⑵ “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⑶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夸张的比喻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⑷“日晚倦梳头”指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观察图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主人公却梳洗完毕,整整齐齐。所以与图画不符。
⑸ C项“随遇而安的喜悦”理解有误。“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来反衬词人愁苦的深重。
故答案为:⑴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⑵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⑶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⑷ 示例 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而“日晚”则指太阳升起很久了,仍是白天,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另外,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
⑸C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注意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我们必须从上阕来寻找答案,而且是两个行为。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注意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非常形象地表现忧愁之沉重。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技巧的赏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一个是夸张,一个是比喻。
⑷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与插图。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
⑸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0.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答案】(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知识点】诗歌对联;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⑴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在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
⑵ 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⑵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评】⑴ 此题考查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注意与人物“陶渊明”有关。
⑵ 此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5诗词五首(含答案解析)
一、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含答案解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lí) 塞上(sài) 车马喧(xuān)
B.烽火(fēng) 梦魂(hún) 不胜簪(zān)
C.角声(jiǎo) 燕脂(yān) 铁未销(xiāo)
D.折戟(jǐ) 谩有(màn) 嗟日暮(cu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飞鸟相与还( )
(2)烽火连三月( )
(3)报君黄金台上意( )
(4)自将磨洗认前朝( )
(5)殷勤问我归何处( )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春望》中写道:“ , 。”反映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 ,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你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题乌江亭①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 陵 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并写下来。
(2)词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词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5)下列对本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10.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D项中的“嗟”读音应为“ji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注意:嗟,jiē,叹词: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答案】(1)回家
(2)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3)报答
(4)拿,取
(5)情意恳切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义转移;古语词
【解析】【分析】平时学习时注意识记与理解。(1) 相与还:结伴而归。 (2) 句意为: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 。(3) 句意:只为报答君王恩遇 。(4) 句意: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5)情意恳切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故答案为:⑴回家;
⑵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⑶报答;
⑷ 拿,取 ;
⑸ 情意恳切 。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只要平时对所学文言文的实词掌握好就能做好本题 。注意: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3.【答案】A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项的朗读节奏应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划分诗句的节奏。按音节划分的话,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每句大多三个节拍,然后我们再结合意思进行划分。据此可划分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答案】(1)东风不与周郎便
(2)星河欲转千帆舞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默写背诵和理解能力。前两道题为一般性默写,考生可根据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第三题,根据”俯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等关键词语很容易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四题根据“消息阻隔”很容易想到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五题根据“夸张”、“战斗气氛”很容易联想到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故答案为:⑴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⑵ 星河欲转千帆舞 ⑶1、采菊东篱下2、悠然见南山 ⑷1、烽火连三月2、家书抵万金 ⑸1、黑云压城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5.【答案】(1)淡泊名利。
(2)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宁静致远的心态,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
⑵D项不恰当。“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
故答案为:⑴ 淡泊名利。
⑵D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的理解与掌握。注意是表现了作者鄙弃和厌恶官场黑暗,渴望远离世俗,清静闲适,与自然同乐的人生态度。
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注意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需用言语表达的啊!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
6.【答案】(1)破;深
(2)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⑴ 本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把诗人形象要描述出来即可。可从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上去想像诗人的行为,然后说明诗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
故答案为:⑴破、深;
⑵ 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根据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关键字即可。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及意境的理解能力。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第一问言之有理即可。但必须描绘出画面的内容。诗句的含义:体现了作者感时忧国思乡念亲的愁苦之情难以排遣。
7.【答案】(1)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会改写。这两句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全诗内容及题目赤壁、前朝、周郎、二乔,可以判断本诗是吟咏赤壁之战,属咏史诗。本诗借吟咏历史,抒发自己对历史、现实的情感体验及认知。
⑵ 《赤壁》一诗围绕着周瑜火烧赤壁的历史来写,所以“东风”应指火烧赤壁一事;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抒发了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借史实抒情
⑵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会改写。这两句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类别及其特点的理解分析 。注意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含义及写法的理解。注意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分析诗句的含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8.【答案】(1)咏史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细读这两首诗可知,它们都是借历史事实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都是咏史诗。
⑵ 从古诗中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两句可以得出作者的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
故答案为:⑴咏史
⑵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⑵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中写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9.【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4) 示例 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而“日晚”则指太阳升起很久了,仍是白天,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另外,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
(5)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⑴ 上片“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词人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
⑵ “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⑶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夸张的比喻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⑷“日晚倦梳头”指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观察图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主人公却梳洗完毕,整整齐齐。所以与图画不符。
⑸ C项“随遇而安的喜悦”理解有误。“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来反衬词人愁苦的深重。
故答案为:⑴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⑵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⑶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⑷ 示例 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而“日晚”则指太阳升起很久了,仍是白天,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另外,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
⑸C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注意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我们必须从上阕来寻找答案,而且是两个行为。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注意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非常形象地表现忧愁之沉重。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技巧的赏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一个是夸张,一个是比喻。
⑷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与插图。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
⑸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0.【答案】(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知识点】诗歌对联;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⑴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在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
⑵ 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⑵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评】⑴ 此题考查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注意与人物“陶渊明”有关。
⑵ 此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