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物的是( )
A.珊瑚虫、萝卜、机器人、鼠妇 B.长颈鹿、珊瑚、海豚、斑马
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瓢虫 D.病毒、丹顶鹤、水杉、蚂蚁
【答案】D
【解析】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
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
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
病毒、丹顶鹤、水杉、蚂蚁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符合题意。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生物( )特征.
A.应激性 B.遗传 C.变异 D.生长和繁殖
【答案】B
【解析】变异现象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遗传现象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而不是变异现象。故选B。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答案】C
【解析】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故选C。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该俗语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种下瓜,就会收获瓜,种下豆,就会收获豆。这句话描述的生命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够繁殖后代,故选C。
5.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肥沃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高于贫瘠的土壤中,因此,题干信息说明了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某小组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上环节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施计划
【答案】D
【解析】A.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A不符合题意。
B.作出假设: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B不符合题意。
C.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C不符合题意。
D.实施计划:按计划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计划操作。题干中“某小组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属于实施计划,D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为利于黄粉虫存活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右侧应适当增加湿度
【答案】C
【解析】A.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可见,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是合适的,用2只就太少了,A错误。
B.本实验要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唯一变量是温度,因此实验设计左右两侧的温度应该不同,B错误。
CD.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湿度都应该适宜,C正确,D错误。
故选C。
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调查时侧重点是体型较大的生物
B.采下的果实要趁鲜品尝,并做好记录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D.发现珍稀物种要及时采摘、捕捉制成标本
【答案】C
【解析】A.调查要全面,因此调查生物侧重点是注意较大的生物错误,A错误。
B.采下新鲜的野果,不能盲目品尝,应预防食物中毒,B错误。
C.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C正确。
D.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要保护珍稀物种,D错误。
故选C。
9.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结构图。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①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④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③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②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答案】A
【解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题干中光线太暗,应该选用大光圈、凹面镜,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1.小秦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下图所示,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的操作是( )
A.往下方移动玻片 B.往上方移动玻片
C.往左上方移动玻片 D.往右下方移动玻片
【答案】A
【解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图中视野里看到的物像在下方,物像需要向下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中央。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2.研究光照对金鱼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作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⑥⑤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②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⑤表达和交流。因此研究光照对金鱼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②④⑥⑤。
故选C。
13.生活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散失;变色龙体色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防御。以上事例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改变生物 D.生物与环境无关
【答案】A
【解析】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功能等方面。生活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散失;变色龙体色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防御,这都是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A。
1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生长
【答案】B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动物的捕食行为,这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5.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C.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
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
【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16.下列哪项是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
A.阴暗、潮湿 B.潮湿、干燥
C.温暖、寒冷 D.食物多、食物少
【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在实验盒的一边放湿土,另一边放干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对照。此实验中除了水分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如光照、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水分是不同的,水分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变量。
17.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A
【解析】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符合题意;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进行呼吸,都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B、C、D不符合题意。
18.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列举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
生物的特征 实例
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兔吃草,猫吃老鼠
生物能进行呼吸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
【答案】B
【解析】A.兔吃草、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不符合题意。
B.庄稼需要浇水、施肥(含无机盐),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符合题意。
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C不符合题意。
D.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并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鱼儿离不开水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根发达 D.秋天大雁飞往南方
【答案】B
【解析】A.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蚯蚓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
C.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因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
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
【答案】A
【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都说明了生物是适应环境的,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21.以下各项科学探究中,哪一项不是调查法?( )
A.我国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
B.2002年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C.同不们调查农药对青蛙生存的影响
D.女科学家妮弗在非洲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如实记录下黑猩猩的食物种类、生活环境、表达情感的方式及叫声的含义
【答案】D
【解析】A.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属于调查法,A正确。
B.2002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B正确。
C.同学们在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属于调查法,C正确。
D.女科学家珍妮弗在非洲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如实记录下了黑猩猩的食物、生活环境、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叫声的含义,属于观察,不是调查,D错误。
故选D。
22.下列属于对照实验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答案】D
【解析】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所以低温和室温可作为一组变量为温度的对照实验。
23.实验课上,小柯在低倍镜下看清某种细胞结构后,将显微镜轻移到小妍面前给她看,而小妍看到的却是较暗的视野,她首先应操作的是( )
A.目镜 B.物镜转换器 C.反光镜 D.粗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所以在显微镜对光时,如果所看到的视野较暗,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即应该调节光圈和反光镜。目镜和物镜能放大物像,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调节粗准焦螺旋能快速找到物像。
故选C。
24.切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水,这些汁水是西瓜细胞的(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液 D.细胞核
【答案】C
【解析】西瓜的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里含有许多带甜味和辣味的物质。切西瓜流出的液汁就是液泡内的细胞液,C符合题意。
故选C。
25.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的部分图片,甲是显微镜构造图,乙、丙是观察到的视野。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④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甲中①
B.要使乙中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C.视野中有一污点,污点一定位于①或③上
D.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变暗
【答案】D
【解析】A.转动甲中④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甲中③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错误。
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B错误。
C.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①目镜、③物镜或玻片标本,C错误。
D.转动甲中②转换器,视野由乙变成丙后,即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的亮度变暗,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6.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 。
【答案】 生物能够生长 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生物具有应激性 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解析】(1)生物能够生长,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够繁殖,猫生小猫属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猫生猫,鼠生鼠属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物学研究常用的观察工具是显微镜,它能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⑩】 和【 】
(2)调焦过程中,下降镜筒时,眼睛应注视【⑧】 。当选择目镜5×,物镜10×,进行观察时,则物像放大倍数为 。
(3)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A变为B的情况,需要向 方移动装片。
(4)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C变为D的情况,是转动了【⑦】 ,换用了高倍物镜的结果,此时视野较之前变 (填“亮”或“暗”)。
【答案】(1) 遮光器 反光镜
(2) 物镜 50倍/50
(3)右下
(4) 转换器 暗
【解析】(1)遮光器能用来控制通过镜筒的光量,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光圈实现,使用时,光线强用小光圈,光线弱用大光圈,反光镜是显微镜观察时获得光源的装置,一面为平面镜,一面为凹面镜,光线强用平面镜,光线弱用凹面镜。因此,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⑩遮光器和 反光镜。
(2)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⑧物镜,以防物镜撞破玻片标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当选择目镜5×,物镜10×,进行观察时,则物像放大倍数为5×10=50(倍)。
(3)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A视野中物像偏在视野右下方,因此需要继续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4)高倍物镜可以使细胞放的更大更清晰,由图可知,C中细胞小而多,D中细胞大而少,C变为D的情况,是转动了⑦转换器,换用了高倍物镜的结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造成通光量变小,因此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较之前变暗。
28.按要求填空。
(1)铁器表面的锈斑会不断增多。你认为铁锈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物。
(2)生物体除了 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小鼠长成大鼠属于生物的 特征。
(4)鹰产卵属于生物的 特征。
(5)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 。
【答案】(1)不属于
(2)病毒
(3)生长
(4)繁殖
(5)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1)铁器表面的锈斑会不断增多。铁锈的产生是一种化学变化,没有生命现象,不属于生物。
(2)病毒无细胞结构,故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3)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小鼠长成大鼠属于生物的生长特征。
(4)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黄供给,这样发育过程叫卵生,胚胎发育的营养由母体供给这样的发育过程叫胎生。所以,鹰产卵是卵生,属于生物的繁殖特征 。
(5)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所以,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29.有一次小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华觉得很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 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 对叶绿素产生了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
B.甲放在 地方培养,把乙放在 地方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
【答案】(1)光 (2)光b (3)阳光 阴暗 (5)光
【解析】(1由“小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可知探究的问题是: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假设是对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以假设是: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所以设计对照试验时,把甲放在光下培养,把乙放在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这一现象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5)实验的现象与假设一致,所以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30.实验探究:
鼠妇(又叫潮虫)通常生活在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如潮湿处的石块下、腐烂的木料下、树洞中、潮湿的草丛中、庭院的水缸下、花盆下以及室内的阴湿处。小敏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设置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A、B两侧放上相同且等量的细湿土,各放入5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2分钟,分别统计A、B两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情况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A、B两组实验装置的目的是 。
②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 。
(3)小明同学还想“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并设计如下三个实验装置(乙装置上的遮光物透气)。你认为 实验装置最合理。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光 形成对照 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3)乙
【解析】(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题干:小敏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可推测鼠妇喜欢阴暗环境,不喜欢光环境,因而可作出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①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一组盖上黑纸板制造黑暗环境,一组盖上玻璃板,玻璃板透光制造明亮环境,其余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变量是光,设置A、B两组实验装置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②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
(3)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变量不同外,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水分,除变量外,应为鼠妇提供相同且理想(黑暗)环境,甲装置出现光照、丙装置出现俩个变量,因此乙实验装置最合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物的是( )
A.珊瑚虫、萝卜、机器人、鼠妇 B.长颈鹿、珊瑚、海豚、斑马
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瓢虫 D.病毒、丹顶鹤、水杉、蚂蚁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生物( )特征.
A.应激性 B.遗传 C.变异 D.生长和繁殖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该俗语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5.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
6.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某小组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上环节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施计划
7.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各20只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为利于黄粉虫存活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右侧应适当增加湿度
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调查时侧重点是体型较大的生物
B.采下的果实要趁鲜品尝,并做好记录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D.发现珍稀物种要及时采摘、捕捉制成标本
9.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结构图。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11.小秦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下图所示,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的操作是( )
A.往下方移动玻片 B.往上方移动玻片
C.往左上方移动玻片 D.往右下方移动玻片
12.研究光照对金鱼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作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⑥⑤④③②①
13.生活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散失;变色龙体色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防御。以上事例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改变生物 D.生物与环境无关
1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生长
15.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C.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
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
16.下列哪项是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
A.阴暗、潮湿 B.潮湿、干燥
C.温暖、寒冷 D.食物多、食物少
17.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
18.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列举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
生物的特征 实例
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兔吃草,猫吃老鼠
生物能进行呼吸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
1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鱼儿离不开水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根发达 D.秋天大雁飞往南方
2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
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
21.以下各项科学探究中,哪一项不是调查法?( )
A.我国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
B.2002年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C.同不们调查农药对青蛙生存的影响
D.女科学家妮弗在非洲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如实记录下黑猩猩的食物种类、生活环境、表达情感的方式及叫声的含义
22.下列属于对照实验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23.实验课上,小柯在低倍镜下看清某种细胞结构后,将显微镜轻移到小妍面前给她看,而小妍看到的却是较暗的视野,她首先应操作的是( )
A.目镜 B.物镜转换器 C.反光镜 D.粗准焦螺旋
24.切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水,这些汁水是西瓜细胞的(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液 D.细胞核
25.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的部分图片,甲是显微镜构造图,乙、丙是观察到的视野。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④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甲中①
B.要使乙中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C.视野中有一污点,污点一定位于①或③上
D.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变暗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6.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 。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物学研究常用的观察工具是显微镜,它能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⑩】 和【 】
(2)调焦过程中,下降镜筒时,眼睛应注视【⑧】 。当选择目镜5×,物镜10×,进行观察时,则物像放大倍数为 。
(3)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A变为B的情况,需要向 方移动装片。
(4)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C变为D的情况,是转动了【⑦】 ,换用了高倍物镜的结果,此时视野较之前变 (填“亮”或“暗”)。
28.按要求填空。
(1)铁器表面的锈斑会不断增多。你认为铁锈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物。
(2)生物体除了 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小鼠长成大鼠属于生物的 特征。
(4)鹰产卵属于生物的 特征。
(5)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 。
29.有一次小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华觉得很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 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 对叶绿素产生了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
B.甲放在 地方培养,把乙放在 地方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30.实验探究:
鼠妇(又叫潮虫)通常生活在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如潮湿处的石块下、腐烂的木料下、树洞中、潮湿的草丛中、庭院的水缸下、花盆下以及室内的阴湿处。小敏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设置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A、B两侧放上相同且等量的细湿土,各放入5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2分钟,分别统计A、B两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情况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A、B两组实验装置的目的是 。
②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 。
(3)小明同学还想“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并设计如下三个实验装置(乙装置上的遮光物透气)。你认为 实验装置最合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