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8: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体会文章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感受罗素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他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之称。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读音释义】
①濒(bīn)临:接近;靠近。
②俯瞰(fǔ kàn):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③遏(è)制:制止;控制。
④肆意:任意。
【题目解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将围绕作者的人生追求展开。
【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说说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同情心”让罗素更执着、更痛苦。从“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1、第1段与题目有何关系?
明确: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3、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带来狂喜;解除寂寞;看到仙境。
4、你知道哪些世上广为流传的美好爱情故事?
明确:①梁祝跨越世俗的爱情;
②牛郎织女的人神之恋;
③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④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世仇的爱情;
⑤泰坦尼克号杰克和露丝的生死之恋;
……
5、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1)渴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世界);
(2)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知识)。
6、怎样理解“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体现罗素的谦虚。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 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7、“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云霄”“尘世”分别指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爱情和知识”承接上文,“同情心”开启下文(由对“爱情和知识”的论述过渡到对“同情心”的论述)。
“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8、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同情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和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9、“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明确:罗素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10、第二部分阐述的三种追求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另外,第二部分所阐述的三种追求分别照应开头提到的爱情、知识、同情心,上下文语序一致。
11、归纳主旨
明确:这篇散文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个方面简述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作为思想家的博大胸怀和崇高人格。
【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1)爱情:
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④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⑦爱情是生命的火把。(维斯冠)
(2)知识: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②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托·因哲伦德)
③愚昧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3)同情心:
①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②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孟德斯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