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愚公移山》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积累重要词语。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作品简介】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能够开启人们的心智的智慧之书,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信念和精神。
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读音停顿】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dàn)者/三夫,扣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yìng)。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疏通文意】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 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之:的 阳: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翻译:大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极高,本来在翼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且:将近 而:连词,修饰关系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集合
谋:商量 汝:你们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一直 阴:南岸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提出 以:凭借
曾:连……都…… 损:削减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置:安放
诸:之于 尾:旁边
遂:于是、就 荷:扛、挑
夫:成年男子 叩:敲、打
垦:挖掘 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
孀妻:寡妇 遗男:孤儿
龀:换牙 易:更替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翻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去和进来都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③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叟:老年男子 而:修饰关系
止:劝阻 甚:严重
惠:同彗,聪明 以:凭
毛:草木 长息:长叹
固:顽固 彻:改变
不若:不如 弱子:小孩
虽:即使 焉:语气助词,“呀”
穷匮:穷尽 而:可是
加增:加大增高 苦:担心
亡:通“无”
翻译: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闻:听说 已:停止
于:向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同措,放置、安放
自:从 陇断:垄断,即“阻隔”
焉:语气词“了”
翻译: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了两座大山。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
(2)年且九十——年迈;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远。
作用:这些困难烘托愚公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3、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第一段: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
第二段: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第三段: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第四段:故事高潮和结局——感动天帝,移走两山。
【合作探究】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介绍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①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②交代故事的背景,③为写愚公移山作了铺垫,④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突出他的毅力和气魄。
2、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每层大意。
明确:第一层(①): 面山而居;
第二层(②-⑥):聚室而谋;
第三层(⑦-⑨):叩石垦壤。
3、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方法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从第二段来看,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1)杂然相许;(2)其妻献疑;(3)跳往助之。
5、“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
6、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明确:由“荷担者三夫”来看,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跳往助之”的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7、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还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明确:①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②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8、智叟对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嘲笑。
“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
“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9、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明确: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10、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其中“斥”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1、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2、智叟和愚公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明确:智叟用眼前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定胜天。
13、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河曲智叟亡以应。
14、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怎样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这个结尾反映了古代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内容上深化主题;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15、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点。
明确: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光长远,有宏伟抱负和坚定信念,积极奋斗,不怕困难,勇于奉献;
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胸无大志,自作聪明。
16、作者在愚公和智叟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明确:作者反用其意,把有宏伟抱负,有坚定信念的称做“愚公”;把目光短浅,冥顽不灵的叫做“智叟”。这样命名,加重对比色调,增强讽刺效果。
17、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明确:(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①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②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
(2)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愚公——智叟;
②京城氏之子——智叟;
③愚公之妻——智叟。
18、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19、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拓展延伸】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2)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5)人要有志向,敢于迎接挑战。
……
2、由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能想到哪些与之内涵相同的典故或成语?
明确:精卫填海、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众志成城、事在人为……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移山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移山的目:___________________。
(3)处理土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________________。
(8)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7)河曲智叟亡以应
(8)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顶针。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发展的眼光,与及他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宏愿。
3、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
答案:从表面上看,这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实质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操蛇之神“惧”,进而又感动了天帝,所以,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在:_____________
(2)洛(洛河)阳在: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在: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在:____________
答案:(1)长江的南岸(2)洛水的北岸(3)衡山的南面(4)华山的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