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9: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个贫农的儿子,14岁那年,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辍学到一家小裁缝店当学徒。吃不饱饭,他经常空着肚子,跑到剧院的舞台后面,观察演员的绚丽衣着,仔细揣摩服装造型。17岁时,他来到巴黎四处流浪。二战爆发,他被关进了监狱。没有纸和笔,他就用手指在牢房地上画来画去。获释后他坚持在一家叫“帕坎”的时装店学设计。33岁那年春天,他在租来的简陋小屋里,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女装设计,一举震惊巴黎。他就是一直引领着全球时尚潮流的第一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一步体会磨难对造就人才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其人及《孟子》一书。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
3、领会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音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
  ①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 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发:起,被任用 于:从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士:狱官 市:市场
降:下达,交付 大任:重大使命
于:给,到 是:这
苦:使……痛苦 心志:意志,感情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材缺乏 拂:违背
所以:用来 曾:同“增”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译文: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经受筋骨劳累之苦,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恒:常 然后:这样以后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 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于:由于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整体把握】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概括每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证明了人才要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由个人到国家,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作探究】
1、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各是什么身份?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舜——农民;傅说——苦力;胶鬲——商贩;管夷吾——囚徒;孙叔敖——隐士;百里奚——奴隶;
共同点: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伟业。
2、作者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进而论证了什么观点?
明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3、“大任”指什么?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大任”指治理国家的重任。
“故”收束上文,由个别到一般,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哪些艰难困苦的磨炼?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①思想方面:苦其心志;
②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③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除了艰苦的客观环境,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从哪里能看出来?
明确: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告诉人们要积极面对困境)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什么角度论证的?论证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什么角度论证的?论证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国家角度,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8、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9、从作者的论述来看,个人成才和国家治乱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和国家存亡的因素相似,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文章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总结全文;②照应题目;③照应开头;④点明主旨;⑤发人深思。
11、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
明确:一方面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逆境中、错误中吸取经验、增长才干;
另一方面自己主观上也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12、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接着阐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
然后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13、论证方法归纳。
明确:(1)举例论证: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
(2)道理论证:担当重任必先经过磨练。
(3)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4)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14、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论证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往往会遭致灭亡的道理。
【语言赏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位圣贤出身卑微,经受磨难才成就了不凡事业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生于忧患)的道理。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人要担当大任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写作特色】
(1)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3)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于忧患”的名言?
明确: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格言
③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櫱(niè)禅师
④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你还能举出一个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的例子吗?
明确:(1)商纣王自幼聪敏过人,继位后, 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但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牧野之战后,焚火而亡。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最终复国;吴王夫差,醉生梦死,狂妄自大,最终身死国灭。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 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
苦其心志
(3)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请写出与文章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关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6)多难兴邦 玩物丧志
2、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A D
3、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答案: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4、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