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了一名督邮来视察。督邮趾高气扬地让陶渊明去拜见他。小吏劝陶渊明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免得得罪长官。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向来看不惯这种倚官仗势的人,长叹一口气,高声说道:“我宁可饿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于是辞官归隐了。这就是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历。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其五)》,去体会诗中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学习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41岁归隐田园。其田园诗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背景链接】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读音停顿】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体把握】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景物:篱笆、菊花、南山、山气、飞鸟。特点:宁静、平和、闲适、恬淡。
2、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
明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合作探究】
1、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会“而无车马喧”?
明确:“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指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陶渊明的“心远”?
明确:设问。“心远”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远离尘俗,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3、开头四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4、“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两句该怎么理解?
明确:这两句写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5、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6、“山气日夕佳”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明确: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8、“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明确:“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欲辨已忘言”指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9、归纳主旨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傍晚山野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 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