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教案)【2023年统编版八上语文评优课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教案)【2023年统编版八上语文评优课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0:2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
一  内容解读
《野望》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描写,诗的主旨得以深化。
《黄鹤楼》
《黄鹤楼》为吊古怀乡之作。登上黄鹤楼后,诗人被眼前的景色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欲知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为黄鹤楼增添了一层神奇虚幻的色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联紧承首联。仙人乘鹤而去,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中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联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是为了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军,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河西途中所作。这是一首记行诗,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欲问边”交代了诗人“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单车”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常以蓬草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此处却用来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南飞的大雁正成群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两个比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诗人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转而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而又贴切地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放眼瞭望,所见尽是黄色的沙漠,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依偎着黄河的浑圆金黄的落日正在缓缓下沉,余晖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了长途跋涉而来的诗人一些心灵安慰。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诗人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诗中的写景佳句,千古传诵,其意境之深远广阔、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没有平常律诗结局的抒情,而是平淡的叙事。这一联,照应了首联的“欲问边”,说明诗人即将完成“问边”的使命。“都护在燕然”一句化用了东汉窦宪燕然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借候骑之口说出“都护在燕然”,自然顺畅,包含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敬意与赞扬。以事写情,点明题旨。
《渡荆门送别》
青年时期的李白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对句是在平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词不仅写得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充满蓬勃朝气的青春气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长江流过荆门,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衬托江岸的辽阔,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联、颈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同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反向立意,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之深。诗以浓重的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台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故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意象,使读者受到感染。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以及诗人的余兴未阑。
二  技法总结
《野望》
叙事抒情,融情于景。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描绘的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和静谧触发了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渊明《移居》),该多好!然而并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以长歌抒发苦闷。王绩追慕陶渊明,但他并不像陶渊明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发展了南朝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势,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黄鹤楼》
虚实结合,吊古伤今。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虚写;而后四句则是实写,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使至塞上》
1.虚实相映,寓情于景。
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色,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涯的感受,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
2.奇特壮美,意境雄浑。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诗人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渡荆门送别》
写景自然,情韵悠长。
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的所见之景。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日间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尾联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对仗工整,语言流畅。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运用选取典型景物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方法: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对眼前之景加以描绘和渲染。
三  主题概括
《野望》一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通过叙写神话传说和描摹眼前景物,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使至塞上》中,诗人通过叙述自己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描绘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自己因被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两联,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深深感染。
1.作家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放,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风骨。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同时诗人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提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极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歌水平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一般应为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采薇(wēi)   崔颢(hào)
萋萋(qī) 征蓬(péng) 燕然(yān) 荆门(jīng) 贾亭(jiǎ)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解释下列词语。
(1)薄暮:傍晚。
(2)徙倚:徘徊。
(3)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7)孤烟: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8)长河:黄河。
(9)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10)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11)怜:喜爱。
3.参考译文。
《野望》
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回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日里的原野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草木茂盛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忧。
《使至塞上》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已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美丽景象。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钱塘湖春行》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的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唐诗有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高远的境界,使人想象豪放、思念幽深、观察入微、倾听精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导入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离别酬唱……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  赏读《野望》
导入: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
4.教师出示几幅绘制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了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5.齐背这首诗。
三  赏读《黄鹤楼》
1.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们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他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大诗人,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此情此景,李白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正要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了他。他仔细看了一遍,还踏着步子吟诵了一遍,念完后,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走了……
听了故事,你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老师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耸立于武昌蛇山,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临万里长江,立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然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萋”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出的画面。
【明确】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愁”字,请说说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情。
4.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1)(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思绪万端。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56个字,从心里喷涌而出。(生读整首诗)
(2)学生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5.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到过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所学诗歌。
2.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情景。这一类诗,被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  赏读《使至塞上》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分组讨论。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远行之人或喻漂泊不定的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尾联诗人借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明确】燕然。
(4)颈联是写景名句,根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非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了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画诗。
根据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4.描述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  赏读《渡荆门送别》
1.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生多种形式读古诗。(齐读、点名读、自由读)
4.生自读古诗,思考讨论。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原野的低平、江岸的辽阔、两岸的平旷,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为送别朋友而作?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怀着深情厚谊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转而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5.归纳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
四  赏读《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答)对,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
2.教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3.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
4.同桌之间互相朗诵,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
5.点名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6.生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明确】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写西湖早春景色。
(2)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哪两句?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明确】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7.品读诗歌。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和数量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渐、浅。
8.感悟景中情。
9.教师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在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练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五  布置作业
从五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二  通读,复习律诗的基本特点
提问:课题是《唐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体?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是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
本课的《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为五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为七言律诗。
三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1.提问: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秋季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清冷、静谧
《钱塘湖春行》 春季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开阔 动物:生机勃勃 植物:欣欣向荣
  2.提问: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徘徊中见苦闷的心情 怀念古时的隐者(用典) 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之情;寓情于景,流露出喜悦之感
  3.结合背景,加深理解。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某种落寞和苦闷。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四  板书设计
诗歌 画面 情感
《野望》 景:秋色薄暮 人:徘徊顾盼 落寞、孤寂
《钱塘湖春行》 景:春意萌发 人:流连忘返 热爱、喜悦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诗进行改写。
(1)改写的定义: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过程是重新构思、重新剪裁、重新布局的过程。
(2)改写的方式:可改变人称,比如将用第一人称写成的文章改成第三人称;可改变体裁,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可改变叙述顺序,比如将倒叙改成顺叙,或者相反;还可增减内容,如在基本符合原文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情节进行删减或补充等。
(3)注意事项:改写后的文章应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思想。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二  点评改写作业,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明确】在改写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野望》先交代了“望”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闷、矛盾);《钱塘湖春行》则先交代“春行”的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和钱塘湖的整体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接着,两首诗都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野望》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写人的动态;《钱塘湖春行》先写早春的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
最后,两首诗的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野望》中,诗人虽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而“行不足”更可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于钱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总结:
通过《野望》《钱塘湖春行》两首诗我们可初步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伸;“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三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1.自由朗读,并选一首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起 扣题,写神话传说。可以想象诗人凭栏远眺,陷入沉思 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楚地
承 延伸。黄鹤已去,徒留白云。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延伸感受。诗人自觉好像“征蓬”,又似“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
转 转写登楼所见。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 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
合 抒情作结。由景生情——江上暮霭茫茫,不知乡关在何处。陡生无限的乡愁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对自己恋恋不舍
  古人作诗为文,重起承转合,律诗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上也能分出次序。
2.提问: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预设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该联的意思是:晴空下,可清晰地看见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自己抒发在迷蒙暮色中产生的乡愁做了铺垫。
预设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该联的意思是:黄沙茫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一轮圆圆的落日低垂,河水闪耀着粼粼的波光。
这幅画面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而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汇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预设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该联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这一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诗人用流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随”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在原野上的奔流之景,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四  板书设计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拓展积累:做课后练习第五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