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
【课题名称】 《说“木叶”》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重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学习笔记】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之切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状写漂泊流浪之苦。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 性。(暗示性)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木叶)第2-3自然段: 区别 木叶 和 树叶 两个词语,指出 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 木 字。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二是 带来秋天疏朗的气息 。第7自然段: 总结_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往往会造成一字千里的结果___。自主检测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月”“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自主反思(5分钟)课后师、生自主反思:
【课题名称】 《说“木叶”》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重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学习笔记】
前情回顾“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合作探究 自读第4——6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木叶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枯黄干燥空阔疏朗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秋天的气息树叶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绿褐绿饱含水分饱满绵密密密层层浓阴满地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自主检测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 陆词: 毛词:
自主反思(5分钟)课后师、生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