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下乘(chénɡ) 岑寂(cén) 付梓(zǐ) 锱铢(zī zhū) 没镞(zú) 咬文嚼字(jiáo) 2·1·c·n·j·y
咀嚼(jué) 嚼舌(jiáo) 蕴藉( ( http: / / www.21cnjy.com )jiè) 累积(lěi) 憎恶(zēnɡ) 便宜(biàn) 尺牍(dú) 俗滥(là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2、解释下列词语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2)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分析5段: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解析: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21·cn·jy·com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四)总结1-5段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②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解析:①、A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B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C 推敲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②A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B是改坏了的。 C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 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21·世纪*教育网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第二课时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1教育网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解析:《导与练》上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解析:同上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什么?
解析: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什么?
解析: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情趣?
解析: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解析:比喻,对偶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解析: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21cnjy.com
解析: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7、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解析: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www.21-cn-jy.com
★课外作业:
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