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颜色》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得灵活生动。《美丽的颜色》主要的学习目的不仅仅在于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更在于感受人类历史上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
文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到 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环境场所。
第二部分,(7至 19 段),记速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科研工作。
第三部分,( 20到 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的场景。通篇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妇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旺盛的时期,大部分的学生都对传主居里夫人比较了解。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阅读较复杂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传记文学,能够丰富他们的阅历,增强他们的信念。当然,读传记文学,在感受到传主的精神气质之后,我们更希望学生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时代背景对人物的选择、经历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思考,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让传记文学真正成为孩子们灵魂的向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
2.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生动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3.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里夫人是一位影响世界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 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
本书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 居里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写成的。这本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同时也介绍了比埃尔 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许多居里夫妇的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
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等,是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
(四)整体感知
1.解决文中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段):写居里夫妇极端艰苦的实验环境和简陋的实验设备。
第二部分(7-19段):写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玛丽和她的丈夫为提炼镭而进行着艰难的拼搏。
第三部分(20-26段):写居里夫妇终于发现镭的场景。
(五)再读文本再读课文,圈出描写居里夫人的关键语句,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六)精细研读,合作探究
1、这样“艰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是怎么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如何理解在艰苦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3、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有几处提到了“美丽的颜色”?(七)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文章只是客观记述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吗?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2.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八)明确文体探究写法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一方面印证了要说明的问题,真实地表现出传主本人当时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也避免让文章平铺直叙,使行文多样,产生更真实、生动和多变的艺术效果。
(九)评测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居里夫妇的工作是“极端艰苦”的,但他们在工作中却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极端艰苦”具体指什么
2.“美丽的颜色”文中出现几次,有什么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你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科学家哪些可贵的品质
拓展延伸:设计颁奖词。
(十)作业布置
你读过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作品吗 你觉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 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
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科学研究艰辛、漫长
发现镭 快乐
课后反思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里来,我提前让学生雨小了课文,让学生搜寻关于居里夫人的事例和资料。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前半部分内容,运用跳读、浏览、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方法找出体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相关语句,并做具体的分析。讲解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时,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后半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齐读等方法揣摩人物情感和语气,进而体会传记性作品的语言的生动性。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能从引用的相关语句中感知传记性作品的真实性。但课堂时间上还是把握不好,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不多,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也不多,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应该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全面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