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正确理解“SAS”的判定方法;
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
问题探究
问题1、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木条可以自由转动吗?
A
B′
B
C
可以自由转动,因此连接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这就是说,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添加一个角呢?
问题2、如下图,在△ABC和△A′B′C′中,∠B=∠B′(固定两边的夹角),AB=A′B′,BC=B′C′,当把它们通过平移叠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什么?请说明理由.
A′
C′
B
A
C
B′
两个三角形全等
理由如下:
∵ ∠B=∠B′,
∴当把它们叠在一起时,射线AB与A′B′重合,射线BC与B′C′重合,
又∵ AB=A′B′, BC=B′C′,
∴点A与点A′重合,点C与点C′重合,
∴ △ABC与△A′B′C′重合,
即△ABC≌△A′B′C′.
A
B
C
D
问题3、如图,在△ABC 和△ABD 中,AB =AB,AC=AD,∠B =∠B(固定一边的对角),△ABC 和△ABD 全等吗?
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由上面探究可知:
(1)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这三个条件无法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即“边边角”对应相等或“SSA”),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新课讲解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注:运用这一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在△ABC 和△A′B′C′中,
∴△ABC≌△A′B′C′(SAS).
AB = A′B′
∠A =∠A′
AC =A′C′
A
B
C
A′
B′
C′
几何语言
必须是两边“夹角”
辨一辨
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
Ⅰ
30
8
9
Ⅲ
30
8
9
Ⅵ
30
8
8
Ⅶ
30
8
8
Ⅳ
Ⅳ
8
5
Ⅱ
30
8
5
30
Ⅴ
8
5
Ⅷ
8
5
不是两边夹角
不是两边夹角
100
2、在下面的图中,有①、②、③三个三角形,根据图中条件,三角形_____和_____全等(填序号即可).
①
2
3
100
48
32
②
2
3
③
2
3
48
32
①
②
已知两边时,这个角一定要是这两边所夹的角.
48
例题讲解
例1 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求证:△AOB≌△COD.
D
C
O
A
B
证明:在△AOB和△COD中,
OA=OC(已知),
∠AOB =∠COD(对顶角相等),
OB=OD(已知),
∴△AOB≌△COD(SAS).
例2 已知:CE=CB,CD=CA,∠DCA=∠ECB.
求证:DE=AB.
分析:(1)DE和AB分别在
哪两个三角形中?
分别在△DCE和△ACB中.
A
B
C
D
E
(2)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哪些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
已知条件:CE=CB,CD=CA,∠DCA=∠ECB.
缺少条件:∠DCE=∠ACB.
(3)怎样能得出缺少的条件?
由∠DCA=∠ECB,得∠DCA+∠ACE=∠ECB+∠ACE.故∠DCE=∠ACB.
A
B
C
D
E
证明:∵∠DCA=∠ECB,
∴∠DCA+∠ACE=∠ECB+∠ACE, 即∠DCE=∠ACB.
在△DCE和△ACB中,
A
B
C
D
E
A
B
C
D
E
进行有关线段(或角)证明时,常常需要通过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相等的线段(或角).
CE=CB,
∠DCE=∠ACB,
CD=CA,
∴△DCE≌△ACB,∴DE=AB.
1.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从两个顶点处打碎成两块(如图),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请问如果只准带一块碎片,应该带哪一块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拓展延伸
分析:利用今天所学“边角边”知识,带黑色的那块,因为它完整保留了两边及其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大小就确定了,从而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如图,直线l⊥AB于点D,且AD=BD,直线l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A
B
D
l
新课讲解
(1)点P在线段AB上;
此时点P与点D重合,所以PA=PB.
在直线l上任意取一点P,用圆规比较P到点A、B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探究新知
点P的位置有两种可能:
A
B
(P)
l
D
(2)点P在线段AB外;
D
l
P1
P2
A
B
如图,在△ADP1和△BDP1中,
AD=BD,
∠ADP1 =∠BDP1,
P1D=P1D,
∴△ADP1≌△BDP1(SAS),
即P1A=P1B ,同理P2A=P2B.
∵CD垂直平分AB(已知),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A
C
D
B
M
P
几何语言
例3 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
C
D
B
E
A
例题讲解
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三角形中未知线段的长度.
例3 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
C
D
B
E
A
例题讲解
解:∵E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BD=AD(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 △BCD的周长=BD+DC+BC,
∴ △BCD的周长=AD+DC+BC
例3 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
C
D
B
E
A
例题讲解
=AC+BC
=12+7=19.
等量转化
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ACB=90°,D为AB的中点,DE⊥AB交AC于E,如果AC=3 cm,BC=1 cm,那么△BCE周长等于( )
A.2 cm B.3 cm
C.4 cm D.5 cm
分析:∵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E=BE,
∴△BCE的周长=BE+EC+BC
=AE+EC+BC
=AC+BC
=3+1=4(cm).
选C.
2、如图,在△ABC中,ED垂直平分BC交AC于E,垂足为D,△ABE的周长是15,BD=6,求△ABC的周长.
解:∵ED垂直平分BC,BD=6,
∴BC=2BD=12,BE=CE,
∵△ABE的周长是15,
2、如图,在△ABC中,ED垂直平分BC交AC于E,垂足为D,△ABE的周长是15,BD=6,求△ABC的周长.
∴AB+BE+AE =AB+CE+AE
=AB+AC=15,
∴△ABC的周长=AB+BC+AC
=15+12=27.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
(2)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
“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堂小结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感谢观看!